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超级农业强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进行。当然,不是说同一领域就容不下两家单位同时研究,这也不现实。
但这其中明显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不是找上门来,袁老爷子压根不知道嘉谷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可能嘉谷研究成功了,他才发现,呵,自己团队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
但问题是,嘉谷有这样“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哪怕嘉谷已经是国内农企中的老大了。
所以,嘉谷需要拉拢更多像是袁老爷子这样在农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佬”,达成共识,才能正式发起相关的提案并推动落实——老实说,即使不是袁老爷子找上门来,齐政也会找机会拜访他的。
袁老爷子了解了嘉谷的想法,一时无语。他不过是来找嘉谷进行育种技术上的合作而已,谁来告诉他,怎么就牵扯进国家农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去了?
而齐政介绍完这个计划后,没有催促,反而若无其事地与陈建章继续带着袁老爷子参观嘉谷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这既是让袁老爷子梳理一下思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示范展示。
于是……
——袁老爷子看到了,嘉谷足额、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
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嘉谷农业科研体系的一大亮点。不需要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嘉谷实验室不仅每年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基本研发经费,还解决所有科研人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
只有经费和生活稳定了,科研人员才可以按产业的需求去研究。
像大麦这种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小作物,以往国家科研较少关注,经常出现科研经费不足情况,面临人才流失、队伍解散的危险。
但嘉谷招揽整合他们进入嘉谷科研体系之后,有了稳定支持,既保住了队伍,也壮大了产业——嘉谷得以掌控国内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与供应,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关键。
——他也看到了,嘉谷不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农业经营。
但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年至5年一个周期,几乎不允许失败,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大部分研究是修修补补。
而嘉谷实验室的项目,很多是从基因挖掘开始进行育种创新,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虽然嘉谷的项目研发进度已经是飞快了。譬如袁老爷子的水稻育种项目,至少需要8年至10年;嘉谷呢,几乎将这个进程缩短了一半。这让他对于“高能生长因子”期待更高。
——他还看到了,嘉谷成果转化率相当高的科研体系!
虽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不少,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更是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真正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很少,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
而嘉谷实验室,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才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像陈建章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思考产业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的趋势又是什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规模经济,或者与其他资源如劳动力相比,是否具有替代优势。
这让嘉谷实验室迄今为止保持着百分百的惊人成果转化率。
袁老爷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齐政如他所言,为袁老爷子开放了嘉谷实验室的大部分资源。
而一轮参观下来,袁老爷子也大概理解嘉谷隐隐的紧迫感了。
纵观所有农业强国,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标配。
譬如美国,除了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之外,美国的纯农业科技投入大得多,很多最新的农业科技可以很快在美国应用,这才是美国农业真正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
而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投资。
我国是在大力追赶,但政府投资逊色于美国不说,民营企业在这一块的投资更是弱成渣。
比如全球500强里的几个农业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领跑者;农机公司CNH;还有杜邦、惠氏、拜耳等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回到国内,除了嘉谷,就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农业公司了——国粮的中心不在农业种植上;国内A股里的大农业板块,长期被白酒等食品类企业所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虽然在农业科技领域,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建国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但部分的优势,只能代表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优势。
——农业可是一个大产业,细分领域都有成千上万个,要想全面追上美国,只能依靠加大投入,或者更具体来说,依靠加大国家投入。
现在的农业啊,看似传统,却集中了互联网、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最前沿的创新,没有高额研发预算、众多产品或大量市场份额的公司几乎无法生存。譬如作物遗传学等复杂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就需要庞大的规模和小公司承担不起的昂贵设施……
嘉谷虽大,但总归无法包打天下。譬如嘉谷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就要从豫省农科院引进。
“我想,我会支持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计划!”经过谨慎的考虑后,袁老爷子给出了正面的答复。
没有出乎齐政和陈建章两人的意料。
其实,想想都知道,由嘉谷来推动国家农业战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大概率会获得不低的支持率。
首先,嘉谷虽然不算一呼百应,但也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嘉谷科研经费充足,对经费的渴望不高,自然更能理直气壮;再者,嘉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不仅惠及自身,对外合作依然有效,可想而知科研机构会多心动了……
而嘉谷能从中得到什么?
很简单,如果由嘉谷来推动,起码能影响一部分农业科研投入的方向——开展水稻、大豆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小麦、玉米科研攻关也是投入;开展白羽肉鸡的良种化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生猪的良种化科研攻关自然也是投入……
但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投入,对嘉谷业务的帮助截然不同。生猪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会直接让嘉谷农牧受益;但如果是白羽肉鸡领域的突破,就和嘉谷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最好是全面突破。但总得有先有后不是?
袁老爷子可能没有考虑得这么深入,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齐政又是大方地提供“高能生长因子”,又是大方地开放嘉谷的研究成果;何况,他也认同“要弥补国内农业科研短板”的建议。
毕竟,照亮世界的,只有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啊!
……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在进行。当然,不是说同一领域就容不下两家单位同时研究,这也不现实。
但这其中明显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不是找上门来,袁老爷子压根不知道嘉谷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可能嘉谷研究成功了,他才发现,呵,自己团队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
但问题是,嘉谷有这样“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哪怕嘉谷已经是国内农企中的老大了。
所以,嘉谷需要拉拢更多像是袁老爷子这样在农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佬”,达成共识,才能正式发起相关的提案并推动落实——老实说,即使不是袁老爷子找上门来,齐政也会找机会拜访他的。
袁老爷子了解了嘉谷的想法,一时无语。他不过是来找嘉谷进行育种技术上的合作而已,谁来告诉他,怎么就牵扯进国家农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去了?
而齐政介绍完这个计划后,没有催促,反而若无其事地与陈建章继续带着袁老爷子参观嘉谷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这既是让袁老爷子梳理一下思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示范展示。
于是……
——袁老爷子看到了,嘉谷足额、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
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嘉谷农业科研体系的一大亮点。不需要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嘉谷实验室不仅每年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基本研发经费,还解决所有科研人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
只有经费和生活稳定了,科研人员才可以按产业的需求去研究。
像大麦这种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小作物,以往国家科研较少关注,经常出现科研经费不足情况,面临人才流失、队伍解散的危险。
但嘉谷招揽整合他们进入嘉谷科研体系之后,有了稳定支持,既保住了队伍,也壮大了产业——嘉谷得以掌控国内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与供应,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关键。
——他也看到了,嘉谷不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农业经营。
但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年至5年一个周期,几乎不允许失败,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大部分研究是修修补补。
而嘉谷实验室的项目,很多是从基因挖掘开始进行育种创新,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虽然嘉谷的项目研发进度已经是飞快了。譬如袁老爷子的水稻育种项目,至少需要8年至10年;嘉谷呢,几乎将这个进程缩短了一半。这让他对于“高能生长因子”期待更高。
——他还看到了,嘉谷成果转化率相当高的科研体系!
虽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不少,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更是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真正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很少,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
而嘉谷实验室,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才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像陈建章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思考产业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的趋势又是什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规模经济,或者与其他资源如劳动力相比,是否具有替代优势。
这让嘉谷实验室迄今为止保持着百分百的惊人成果转化率。
袁老爷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齐政如他所言,为袁老爷子开放了嘉谷实验室的大部分资源。
而一轮参观下来,袁老爷子也大概理解嘉谷隐隐的紧迫感了。
纵观所有农业强国,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标配。
譬如美国,除了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之外,美国的纯农业科技投入大得多,很多最新的农业科技可以很快在美国应用,这才是美国农业真正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
而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投资。
我国是在大力追赶,但政府投资逊色于美国不说,民营企业在这一块的投资更是弱成渣。
比如全球500强里的几个农业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领跑者;农机公司CNH;还有杜邦、惠氏、拜耳等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回到国内,除了嘉谷,就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农业公司了——国粮的中心不在农业种植上;国内A股里的大农业板块,长期被白酒等食品类企业所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虽然在农业科技领域,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建国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但部分的优势,只能代表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优势。
——农业可是一个大产业,细分领域都有成千上万个,要想全面追上美国,只能依靠加大投入,或者更具体来说,依靠加大国家投入。
现在的农业啊,看似传统,却集中了互联网、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最前沿的创新,没有高额研发预算、众多产品或大量市场份额的公司几乎无法生存。譬如作物遗传学等复杂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就需要庞大的规模和小公司承担不起的昂贵设施……
嘉谷虽大,但总归无法包打天下。譬如嘉谷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就要从豫省农科院引进。
“我想,我会支持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计划!”经过谨慎的考虑后,袁老爷子给出了正面的答复。
没有出乎齐政和陈建章两人的意料。
其实,想想都知道,由嘉谷来推动国家农业战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大概率会获得不低的支持率。
首先,嘉谷虽然不算一呼百应,但也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嘉谷科研经费充足,对经费的渴望不高,自然更能理直气壮;再者,嘉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不仅惠及自身,对外合作依然有效,可想而知科研机构会多心动了……
而嘉谷能从中得到什么?
很简单,如果由嘉谷来推动,起码能影响一部分农业科研投入的方向——开展水稻、大豆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小麦、玉米科研攻关也是投入;开展白羽肉鸡的良种化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生猪的良种化科研攻关自然也是投入……
但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投入,对嘉谷业务的帮助截然不同。生猪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会直接让嘉谷农牧受益;但如果是白羽肉鸡领域的突破,就和嘉谷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最好是全面突破。但总得有先有后不是?
袁老爷子可能没有考虑得这么深入,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齐政又是大方地提供“高能生长因子”,又是大方地开放嘉谷的研究成果;何况,他也认同“要弥补国内农业科研短板”的建议。
毕竟,照亮世界的,只有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啊!
……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