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超级农业强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类对增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齐政急匆匆地回国,是因为,他有一点没有和瓦西里透露,嘉谷的大豆增产,还有另一个大杀器。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接通过中俄边境进入黑省境内,直驶到海仑市。
嘉谷实验室的负责人陈建章笑容满面地等在那里。
“老陈,大豆开始收割了吗?”齐政一下车就问道。
“正在收割,就等你了。”陈建章笑眯眯道。
两人步行至豆田边上,只见广阔的平原上,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种上了大豆。眺望远方,辽阔茂盛的“大豆海洋”与湛蓝的天空被地平线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动着黄浪,预示着今年很可能会有一个极好的收成。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在农场内,除了齐政和陈建章,还有一大票“外人”——海仑市领导班子、还有中科院院士……齐政一一和他们寒暄后,就将视线转移到正在收割的大豆田内,其他人亦如是。
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向前推进,一垅垅大豆转眼间就被收割完毕,并且一次完成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等作业;另一边,工作人员则在忙着将大豆上称,实打实收现场测产。
随着收割进入尾声,现场的气氛愈加热烈。
半晌,陈建章难抑激动之情地挥动着手中的记录,大声宣布:“我们研制的高产、高油脂大豆新品系‘嘉豆13号’,大面积平均亩产成功达到了425公斤!”
“哗”的一声,在场所有人都是满面狂喜的表情。
齐政也是握紧了拳头!
这一结果,刷新了我国大豆单产纪录!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高产记录是建立在三万亩的种植基础上。
国内大豆品种储备丰富,多年来,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出很多大豆高产品种,单产纪录记录屡屡被突破。
但如果细看,就能发现,那都是小面积创造的高产纪录;大面积示范亩产能达到200~250公斤的产量,都能让研究人员高呼万岁了。
可以说,嘉谷的大面积示范亩产,即使是拿来与国内最好的小面积成绩相比,都是强得过分。
这种两极分化,就像是贫富差距一样,是穷人想象不到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差距。
一时间,在场的农业专家都是忍不住将陈建章围起来,要求亲自看记录,乱七八糟的讨论声,也是够混乱的了。
其中,一位头发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没有上前凑热闹,她双眼泛红地看着收割好的大豆,说话甚至带上了颤音:“‘嘉豆13号’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
齐政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虚扶着老院士,毕恭毕敬道:“陈院士,也感谢您!没有您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嘉豆13号’的诞生。”
陈老院士虽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维敏捷,她含笑道:“小齐,我们不搞虚的,这是你们做得好呐!”
齐政摇摇头,却没有多言。
对于眼前的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谦虚,齐政却不能因此当真。
“嘉豆13号”,是由嘉谷实验室和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还有陈老院士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杂交与辐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再辅以大豆根瘤菌技术增产,才达到425公斤的亩产记录。
可以说,单单是“嘉豆13号”品种,顶天了可能也就亩产300公斤出头,虽然能达到这一水平的高产品种,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术后,直接将亩产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术技术实现大豆增产的项目,嘉谷实验室很早就启动研究了,但真正实现突破,还是在陈老院士加入之后。
陈老院士可谓我国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已知的第四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几十年来,陈老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对32个省,700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过对7000株菌的100多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下生长的抗逆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
<... -->>
人类对增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齐政急匆匆地回国,是因为,他有一点没有和瓦西里透露,嘉谷的大豆增产,还有另一个大杀器。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接通过中俄边境进入黑省境内,直驶到海仑市。
嘉谷实验室的负责人陈建章笑容满面地等在那里。
“老陈,大豆开始收割了吗?”齐政一下车就问道。
“正在收割,就等你了。”陈建章笑眯眯道。
两人步行至豆田边上,只见广阔的平原上,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种上了大豆。眺望远方,辽阔茂盛的“大豆海洋”与湛蓝的天空被地平线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动着黄浪,预示着今年很可能会有一个极好的收成。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在农场内,除了齐政和陈建章,还有一大票“外人”——海仑市领导班子、还有中科院院士……齐政一一和他们寒暄后,就将视线转移到正在收割的大豆田内,其他人亦如是。
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向前推进,一垅垅大豆转眼间就被收割完毕,并且一次完成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等作业;另一边,工作人员则在忙着将大豆上称,实打实收现场测产。
随着收割进入尾声,现场的气氛愈加热烈。
半晌,陈建章难抑激动之情地挥动着手中的记录,大声宣布:“我们研制的高产、高油脂大豆新品系‘嘉豆13号’,大面积平均亩产成功达到了425公斤!”
“哗”的一声,在场所有人都是满面狂喜的表情。
齐政也是握紧了拳头!
这一结果,刷新了我国大豆单产纪录!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高产记录是建立在三万亩的种植基础上。
国内大豆品种储备丰富,多年来,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出很多大豆高产品种,单产纪录记录屡屡被突破。
但如果细看,就能发现,那都是小面积创造的高产纪录;大面积示范亩产能达到200~250公斤的产量,都能让研究人员高呼万岁了。
可以说,嘉谷的大面积示范亩产,即使是拿来与国内最好的小面积成绩相比,都是强得过分。
这种两极分化,就像是贫富差距一样,是穷人想象不到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差距。
一时间,在场的农业专家都是忍不住将陈建章围起来,要求亲自看记录,乱七八糟的讨论声,也是够混乱的了。
其中,一位头发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没有上前凑热闹,她双眼泛红地看着收割好的大豆,说话甚至带上了颤音:“‘嘉豆13号’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
齐政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虚扶着老院士,毕恭毕敬道:“陈院士,也感谢您!没有您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嘉豆13号’的诞生。”
陈老院士虽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维敏捷,她含笑道:“小齐,我们不搞虚的,这是你们做得好呐!”
齐政摇摇头,却没有多言。
对于眼前的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谦虚,齐政却不能因此当真。
“嘉豆13号”,是由嘉谷实验室和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还有陈老院士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杂交与辐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再辅以大豆根瘤菌技术增产,才达到425公斤的亩产记录。
可以说,单单是“嘉豆13号”品种,顶天了可能也就亩产300公斤出头,虽然能达到这一水平的高产品种,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术后,直接将亩产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术技术实现大豆增产的项目,嘉谷实验室很早就启动研究了,但真正实现突破,还是在陈老院士加入之后。
陈老院士可谓我国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已知的第四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几十年来,陈老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对32个省,700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过对7000株菌的100多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下生长的抗逆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