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三重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但突然想到东洋武士不像欧洲武士那样会为一个女人而决斗。两个人一定很和平共处。他在情路上连跌两跤,伤势不轻。
偏偏他下午看到电影杂志上有柏原崇和江口洋介的照片,瞪着眼空对两个人吃醋,然后悲观地想给这段感情写奠文。
沈溪儿告诉他那是假的--她怕林雨翔寻短见,说出了口又后悔地想,留林雨翔在这世上也是对她语文课代表的一种威胁。林雨翔高兴得活蹦乱跳。
自修课时他跑去门卫间看信,一看吓了一跳,有他林雨翔二十几封信,于是他带着疑惑兼一堆信进了教室,进门时不免要炫耀。有时信多比钱多更快乐,因为钱是可以赚的而信却赚不出来。同学诧异,以为林雨翔登了征婚启事。林雨翔自豪地拆信。
拆了第一封信才知道来由,那些人是因为看了林雨翔的文章后寄来的。第一封简明扼要,毫无旁赘,直冲目的地而来:
我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很好,愿与我交笔友的就给我回信,地址是……
第二封远自内蒙古,看得出这封信经过长途跋涉,加上气候不适,又热又累,仿佛大暑里的狗,张嘴吐舌--信的封口已经开了,信纸露在外面。信的正文一承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格,长无边际:
你别以为我们是乡下人哦,我们可是城上的。我父亲是个教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我妹妹今年三岁,正计划着给她找个幼儿园呢!你们这里是不是叫幼儿园呢?上海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让我充满了向往和幻想……
这样的,写了几千字,天文地理都海纳在里边。雨翔这才明白,信虽然赚不出来却可以撰出来--当然是和学生作文那样的杜撰的“撰”--雨翔决定不回信。这时他首次感到成名后的优越。
以后的信大多是像以上几封的式样内容,涵盖全国各地。广东作为本土,更是有数十封。写信人都看了《全国作文佳作选》,再引用伯玉的话夸奖,毫无新意。雨翔发现现代人的文笔仍旧有南北派之分,南方人继续婉约,信里油盐酱醋一大摊;北方人口气像身材一样豪壮,都威胁“你一定要回信”!雨翔庆幸自己身在上海,不南不北。拆到一封本市的来信时,顿时庆幸也没有了--上海人的笔风收纳了北边的威胁和南方的嗦。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黄种人,坐拥双倍的“黄”,妙喻说雨翔的文章没有强奸文字的迹象,有着早泄的爽快。然后黄水东引,说这妙喻出自台湾董桥(董桥,1942年生,本名董存爵,福建晋江人。长期在香港和英国两地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著有多本散文集。),是一贯的董桥风格。林雨翔不知道“董桥”是什么地方,想在国民党贼居的地方,不会有道家的桥,怀疑是“孔桥”的音误(国民党尊儒教)。既然没办法断定,“市友”的信也只好束之高阁了。
信只拆剩下三封。倒数第三封让人眼前一亮,它来自首都的“鲁迅文学院”。鲁迅余猛未绝,名字震撼着林雨翔。取出信,扑面而来的就是文学院“院士”的判断失误,把手写“林雨翔”后铅印的“先生”一笔划掉,留个“小姐”续貂。给林雨翔小姐的信如下:
我院是个培养少年作家的地方,是文学少年的乐土。在这里,祖国各地的才子才女欢聚一堂,互相交流。著名作家×××,×××,等等,都是从我院走出的杰出人才。
我院办院水平较高,旨在弘扬中国文学。幸运的您已被我院的教授看中。我院向您发出此函,说明您的文学水平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但尚需专家的指点,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院采取的是函授方式,每学期(半年)的函授费用一百八十元,本院有自编教材。每学期您需交两篇一千字以上的习作(体裁不限,诗歌三十行),由名师负责批阅,佳作将推荐给《全国作文佳作选》、《全国优秀作文选》、《全国中学生作文选》等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报纸。每学期送学员通讯录。
汇款请寄×××××××,切勿信中夹款。祝您圆一个作家之梦!助您圆一个作家之梦!林雨翔又难以定夺,准备回家给父亲过目。倒数第二封更加吓人:
您好。莫名收到信,定感到好生奇怪罢!我是您远方一挚友,默视着你,视线又长,且累。所以我决定要写信。这种信该不会太有话说,然而我也忍不住去写,或者竟寄来了。大抵是因为你的文章太好了罢!假若你有空,请回信。
林雨翔看完大吃一惊,以为鲁迅在天之灵寄信来了。一看署名,和鲁迅也差不离,叫周树仁,后标是笔名,自湖北某中学。树仁兄可惜晚生了一百年或者早生了一百年。林雨翔突然想这人也许正是“鲁迅文学院”里“走出”的可以引以骄傲的校友,不禁失笑。
最后一封信字体娟秀,似曾相识。林雨翔盯着字认了一会儿,差点叫出声来。最后一封信恰恰是最重要的,来自Susan。林雨翔急速拆开,小心地把信夹出。信的内容和上封并无二致,奉劝林雨翔要用心学习,附加几句赞扬文章的话。区区几十个字他看了好几遍,而且是望眼欲穿似的直勾勾地盯住,幸亏那些字脸红不起来,否则会害羞死。
这次去门卫间去得十分有价值,这些信落到班主任手里,后果很难说。林雨翔丰收后回家,路上对那本烂杂志大起敬意,原以为它的发行量不过二三十本,看来居然还不止。可见这些破作文虽然又愚又呆,但后面还有一帮子写不出破作文的更愚更呆的学生跟随着呢。
林母听到看到鲁迅文学院的邀请,竭力建议雨翔参加。其实她并不爱鲁迅,只是受了那个年代书的影响,对梁实秋恨得咬牙切齿,引用军事上的一条哲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所以,既然朋友的学院函请,便一定要赏脸。她又把喜讯传给林父,林父最近和林母有小矛盾。按照逻辑,“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所以,坚决反对,说一定是骗钱的。
晚上补课补数学。任教老头爽朗无比,就是耳背--不过当老师的耳背也是一种福气。他是退休下来的高级教师--不过说穿了,现在有个“高级”名义算不得稀奇,上头还有“特级”呢,兴许再过几天,“超级老师”都快有了。高级老师深谙数学,和数学朝夕相伴,右眉毛长成标准抛物线;左眉毛像个根号,眉下眼睛的视力被那根号开了好几次方,弱小得需八百度眼镜才能复原。他极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数学一样爱护,学生却把他当文学一样糟践。这次补课也一样,没人要听他的课。
课间林雨翔把收到的信全部展示给梁梓君,梁梓君挑了几篇字迹最破的,说这些值得回。林雨翔问原因,梁梓君引用数学老师的词语,妙语说一般而言,女性的美色和字迹成反比,人长得越漂亮,字迹越难看。
林雨翔又被折服,和梁梓君就此开辟一个研究课题,两人钻研不倦,成果喜人。最后结论是Susan是个女孩子里的奇人,出现频率和伟大作家一样,五百年才能有一个。林雨翔备感珍惜。梁梓君问她电话号码,雨翔警觉地说不知道。
梁梓君失望地给手里的信估计身价,打算改天卖掉。林雨翔吃惊地问信也能卖钱,梁梓君说:“现在的人别看外表上玩得疯,心里不要太空虚哦!这种信至少可以卖上五六元一封,你没看见现在杂志上这么这么多的交笔友启事?”
“嗯。”
“全送给我了?”
“没问题!”
数学教师老得不行,身子一半已经升天了,头也常常犯痛。他留恋着不肯走,说要补满两个半钟头。白胖高生怕这位老人病故此地,收尸起来就麻烦了,不敢久留他,婉言送走。
时间才到七点半。梁梓君约林雨翔去“鬼屋”。林雨翔思忖时间还早,父亲不在,母亲一定去赌了--她在和不在一个样,顿时胆大三寸,说:“去!”
“你知道鬼屋在哪里吧?”
“不知道。”
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但突然想到东洋武士不像欧洲武士那样会为一个女人而决斗。两个人一定很和平共处。他在情路上连跌两跤,伤势不轻。
偏偏他下午看到电影杂志上有柏原崇和江口洋介的照片,瞪着眼空对两个人吃醋,然后悲观地想给这段感情写奠文。
沈溪儿告诉他那是假的--她怕林雨翔寻短见,说出了口又后悔地想,留林雨翔在这世上也是对她语文课代表的一种威胁。林雨翔高兴得活蹦乱跳。
自修课时他跑去门卫间看信,一看吓了一跳,有他林雨翔二十几封信,于是他带着疑惑兼一堆信进了教室,进门时不免要炫耀。有时信多比钱多更快乐,因为钱是可以赚的而信却赚不出来。同学诧异,以为林雨翔登了征婚启事。林雨翔自豪地拆信。
拆了第一封信才知道来由,那些人是因为看了林雨翔的文章后寄来的。第一封简明扼要,毫无旁赘,直冲目的地而来:
我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很好,愿与我交笔友的就给我回信,地址是……
第二封远自内蒙古,看得出这封信经过长途跋涉,加上气候不适,又热又累,仿佛大暑里的狗,张嘴吐舌--信的封口已经开了,信纸露在外面。信的正文一承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格,长无边际:
你别以为我们是乡下人哦,我们可是城上的。我父亲是个教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我妹妹今年三岁,正计划着给她找个幼儿园呢!你们这里是不是叫幼儿园呢?上海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让我充满了向往和幻想……
这样的,写了几千字,天文地理都海纳在里边。雨翔这才明白,信虽然赚不出来却可以撰出来--当然是和学生作文那样的杜撰的“撰”--雨翔决定不回信。这时他首次感到成名后的优越。
以后的信大多是像以上几封的式样内容,涵盖全国各地。广东作为本土,更是有数十封。写信人都看了《全国作文佳作选》,再引用伯玉的话夸奖,毫无新意。雨翔发现现代人的文笔仍旧有南北派之分,南方人继续婉约,信里油盐酱醋一大摊;北方人口气像身材一样豪壮,都威胁“你一定要回信”!雨翔庆幸自己身在上海,不南不北。拆到一封本市的来信时,顿时庆幸也没有了--上海人的笔风收纳了北边的威胁和南方的嗦。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黄种人,坐拥双倍的“黄”,妙喻说雨翔的文章没有强奸文字的迹象,有着早泄的爽快。然后黄水东引,说这妙喻出自台湾董桥(董桥,1942年生,本名董存爵,福建晋江人。长期在香港和英国两地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著有多本散文集。),是一贯的董桥风格。林雨翔不知道“董桥”是什么地方,想在国民党贼居的地方,不会有道家的桥,怀疑是“孔桥”的音误(国民党尊儒教)。既然没办法断定,“市友”的信也只好束之高阁了。
信只拆剩下三封。倒数第三封让人眼前一亮,它来自首都的“鲁迅文学院”。鲁迅余猛未绝,名字震撼着林雨翔。取出信,扑面而来的就是文学院“院士”的判断失误,把手写“林雨翔”后铅印的“先生”一笔划掉,留个“小姐”续貂。给林雨翔小姐的信如下:
我院是个培养少年作家的地方,是文学少年的乐土。在这里,祖国各地的才子才女欢聚一堂,互相交流。著名作家×××,×××,等等,都是从我院走出的杰出人才。
我院办院水平较高,旨在弘扬中国文学。幸运的您已被我院的教授看中。我院向您发出此函,说明您的文学水平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但尚需专家的指点,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院采取的是函授方式,每学期(半年)的函授费用一百八十元,本院有自编教材。每学期您需交两篇一千字以上的习作(体裁不限,诗歌三十行),由名师负责批阅,佳作将推荐给《全国作文佳作选》、《全国优秀作文选》、《全国中学生作文选》等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报纸。每学期送学员通讯录。
汇款请寄×××××××,切勿信中夹款。祝您圆一个作家之梦!助您圆一个作家之梦!林雨翔又难以定夺,准备回家给父亲过目。倒数第二封更加吓人:
您好。莫名收到信,定感到好生奇怪罢!我是您远方一挚友,默视着你,视线又长,且累。所以我决定要写信。这种信该不会太有话说,然而我也忍不住去写,或者竟寄来了。大抵是因为你的文章太好了罢!假若你有空,请回信。
林雨翔看完大吃一惊,以为鲁迅在天之灵寄信来了。一看署名,和鲁迅也差不离,叫周树仁,后标是笔名,自湖北某中学。树仁兄可惜晚生了一百年或者早生了一百年。林雨翔突然想这人也许正是“鲁迅文学院”里“走出”的可以引以骄傲的校友,不禁失笑。
最后一封信字体娟秀,似曾相识。林雨翔盯着字认了一会儿,差点叫出声来。最后一封信恰恰是最重要的,来自Susan。林雨翔急速拆开,小心地把信夹出。信的内容和上封并无二致,奉劝林雨翔要用心学习,附加几句赞扬文章的话。区区几十个字他看了好几遍,而且是望眼欲穿似的直勾勾地盯住,幸亏那些字脸红不起来,否则会害羞死。
这次去门卫间去得十分有价值,这些信落到班主任手里,后果很难说。林雨翔丰收后回家,路上对那本烂杂志大起敬意,原以为它的发行量不过二三十本,看来居然还不止。可见这些破作文虽然又愚又呆,但后面还有一帮子写不出破作文的更愚更呆的学生跟随着呢。
林母听到看到鲁迅文学院的邀请,竭力建议雨翔参加。其实她并不爱鲁迅,只是受了那个年代书的影响,对梁实秋恨得咬牙切齿,引用军事上的一条哲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所以,既然朋友的学院函请,便一定要赏脸。她又把喜讯传给林父,林父最近和林母有小矛盾。按照逻辑,“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所以,坚决反对,说一定是骗钱的。
晚上补课补数学。任教老头爽朗无比,就是耳背--不过当老师的耳背也是一种福气。他是退休下来的高级教师--不过说穿了,现在有个“高级”名义算不得稀奇,上头还有“特级”呢,兴许再过几天,“超级老师”都快有了。高级老师深谙数学,和数学朝夕相伴,右眉毛长成标准抛物线;左眉毛像个根号,眉下眼睛的视力被那根号开了好几次方,弱小得需八百度眼镜才能复原。他极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数学一样爱护,学生却把他当文学一样糟践。这次补课也一样,没人要听他的课。
课间林雨翔把收到的信全部展示给梁梓君,梁梓君挑了几篇字迹最破的,说这些值得回。林雨翔问原因,梁梓君引用数学老师的词语,妙语说一般而言,女性的美色和字迹成反比,人长得越漂亮,字迹越难看。
林雨翔又被折服,和梁梓君就此开辟一个研究课题,两人钻研不倦,成果喜人。最后结论是Susan是个女孩子里的奇人,出现频率和伟大作家一样,五百年才能有一个。林雨翔备感珍惜。梁梓君问她电话号码,雨翔警觉地说不知道。
梁梓君失望地给手里的信估计身价,打算改天卖掉。林雨翔吃惊地问信也能卖钱,梁梓君说:“现在的人别看外表上玩得疯,心里不要太空虚哦!这种信至少可以卖上五六元一封,你没看见现在杂志上这么这么多的交笔友启事?”
“嗯。”
“全送给我了?”
“没问题!”
数学教师老得不行,身子一半已经升天了,头也常常犯痛。他留恋着不肯走,说要补满两个半钟头。白胖高生怕这位老人病故此地,收尸起来就麻烦了,不敢久留他,婉言送走。
时间才到七点半。梁梓君约林雨翔去“鬼屋”。林雨翔思忖时间还早,父亲不在,母亲一定去赌了--她在和不在一个样,顿时胆大三寸,说:“去!”
“你知道鬼屋在哪里吧?”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