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古有谤木 (2/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南北朝之征伐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明初的银子价格,与明代中晚期,即海瑞时代没有可比性。
明朝初年,当时中原受蒙古人近百年的盘剥,地广人稀,银子价格和粮食价格都贵得离谱。
当时上好的农田,每亩大概卖银一两。
也就是一个县官如果不贪污,光凭工资,每年的收益是六十亩地(县官履任不可带家属,他的伙食,按当时规定是地方报销)。
六十亩地,对于毕生目标为“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农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可见俸禄低绝不能成为贪污的理由,而这也是卫朔极度反感高薪养廉的原因。
对于底层庶民而言,当官一年的收入,已经够他赚一辈子。
当然了,卫朔虽不欣赏高薪养廉,同样也不推崇严刑峻法。
“从制度上如何下手?”陶潜、刘穆之、宋繇三人皆不解地看向卫朔。
“诸位可知,当年为了整顿吏治,齐威王除了烹杀贪官外,还推行了什么法令?”
“许民诽谤令?”刘穆之率先反应过来。
“然也!”
“根据《许民诽谤令》,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谤木。”
“这种谤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
“一旦谤木写满,便有吏员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所谓谤木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评点官员,抨击时政,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
历史上齐威王的这一道《许民诽谤令》,的确是广开言路的旷古创举!
它大大激扬了齐国的民气,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国王进言。
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万民督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到五年时间,齐国已是生机勃勃,百业兴旺,文明昌盛,隐隐成为与霸主魏国并驾齐驱的第一流大国。
当时齐国,朝堂大臣有驺忌、田忌、邹衍、晏舛、段干朋等名臣名将,地方大臣更是清明勤政人才济济。
事实上,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从“许民诽谤”开始的。
但在齐威王死后,“谤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
后来便越来越高,经过千百年演变,“谤木”竟然变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华表。
而“诽谤”一词,竟也演变为恶意攻击的专用词。
历史真是万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大都护,你准备效仿齐威王么?可这跟潜有何关系?总不会让在下负责收集谤木吧?”
原本陶潜还以为来到河西会受到重用,今日一听卫朔所言,不由大失所望。
卫朔不理失望地陶潜,而是反问道:“平头百姓为何总受不法官员迫害?”
“贪官污吏横行,致使权贵犯法无罪,而庶民百姓无处伸冤。”
“百姓与官府相比,永远是弱势一方,如此民间才会有民不与官斗之说。”
“哼,什么民不与官斗?不过是一种无奈地妥协罢了。”
“假如,朔是说假如……假如庶民百姓掌握了一定话语权,当官的还敢明目张胆地欺负百姓吗?”
“大都护此言何意?难不成您也要推出谤木?让百姓在借此告状?”
这时,卫朔没再继续绕弯子,端起茶盏轻缀一口香茗,直接表明了来意。
“谤木略显不足,朔有其他打算。”
“元亮先生,今日朔冒昧前来,专为请先生出山,筹建报馆。”
“筹建报馆?何为报馆?”
“报馆乃发行报纸所在,报纸代表民意,是庶民百姓手中的话语权。”
“今日朔前来正是请先生出山,主持即将开业的报馆,专门为民请命,不知先生敢不敢接下这幅担子。”
“有何不敢的?只是在下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报纸?”
bsp; 明初的银子价格,与明代中晚期,即海瑞时代没有可比性。
明朝初年,当时中原受蒙古人近百年的盘剥,地广人稀,银子价格和粮食价格都贵得离谱。
当时上好的农田,每亩大概卖银一两。
也就是一个县官如果不贪污,光凭工资,每年的收益是六十亩地(县官履任不可带家属,他的伙食,按当时规定是地方报销)。
六十亩地,对于毕生目标为“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农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可见俸禄低绝不能成为贪污的理由,而这也是卫朔极度反感高薪养廉的原因。
对于底层庶民而言,当官一年的收入,已经够他赚一辈子。
当然了,卫朔虽不欣赏高薪养廉,同样也不推崇严刑峻法。
“从制度上如何下手?”陶潜、刘穆之、宋繇三人皆不解地看向卫朔。
“诸位可知,当年为了整顿吏治,齐威王除了烹杀贪官外,还推行了什么法令?”
“许民诽谤令?”刘穆之率先反应过来。
“然也!”
“根据《许民诽谤令》,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谤木。”
“这种谤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
“一旦谤木写满,便有吏员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所谓谤木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评点官员,抨击时政,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
历史上齐威王的这一道《许民诽谤令》,的确是广开言路的旷古创举!
它大大激扬了齐国的民气,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国王进言。
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万民督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到五年时间,齐国已是生机勃勃,百业兴旺,文明昌盛,隐隐成为与霸主魏国并驾齐驱的第一流大国。
当时齐国,朝堂大臣有驺忌、田忌、邹衍、晏舛、段干朋等名臣名将,地方大臣更是清明勤政人才济济。
事实上,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从“许民诽谤”开始的。
但在齐威王死后,“谤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
后来便越来越高,经过千百年演变,“谤木”竟然变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华表。
而“诽谤”一词,竟也演变为恶意攻击的专用词。
历史真是万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大都护,你准备效仿齐威王么?可这跟潜有何关系?总不会让在下负责收集谤木吧?”
原本陶潜还以为来到河西会受到重用,今日一听卫朔所言,不由大失所望。
卫朔不理失望地陶潜,而是反问道:“平头百姓为何总受不法官员迫害?”
“贪官污吏横行,致使权贵犯法无罪,而庶民百姓无处伸冤。”
“百姓与官府相比,永远是弱势一方,如此民间才会有民不与官斗之说。”
“哼,什么民不与官斗?不过是一种无奈地妥协罢了。”
“假如,朔是说假如……假如庶民百姓掌握了一定话语权,当官的还敢明目张胆地欺负百姓吗?”
“大都护此言何意?难不成您也要推出谤木?让百姓在借此告状?”
这时,卫朔没再继续绕弯子,端起茶盏轻缀一口香茗,直接表明了来意。
“谤木略显不足,朔有其他打算。”
“元亮先生,今日朔冒昧前来,专为请先生出山,筹建报馆。”
“筹建报馆?何为报馆?”
“报馆乃发行报纸所在,报纸代表民意,是庶民百姓手中的话语权。”
“今日朔前来正是请先生出山,主持即将开业的报馆,专门为民请命,不知先生敢不敢接下这幅担子。”
“有何不敢的?只是在下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