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规则系学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会对赵奕的审核确实很简单,有的委员觉得流程都不用走,直接就给过就好了,针对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相比赵奕来说,其他人的成果差了一大截,自然要好好的审核。
这是学部常务委员会的职责。
他们的审核主要就是针对学术成果,以防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若是后续爆料出‘某某新晋院士的某成果论文是抄袭、编纂’,肯定成为学部的奇耻大辱,学部常务委员会担负责任首当其中,因为他们就是负责候选院士的‘学术道德’审核。
所以其他几个候选人,被常务委员会好好的‘为难’了一下。
黄钟被审核的时间最长,因为他的成果都是理论物理,是微观粒子的磁力研究,其中牵扯到强力、弱力,几大力凑在一起的粒子数学,难度可想而知,想要听明白非常不容易。
审核过程可以说成是‘委员会在为难黄钟’,也可以说成是‘黄钟在为难委员会’。
虽然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学部院士,但学部院士也不是什么都懂,有一句话说的好,‘跨行如隔山’,学术圈子就更是如此了。
数学、物理都有好多分支。
‘小学科’内的知识懂的多一些,放大到数学、物理范围就太广了,‘大学科’内想跨小学科弄懂其他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赵奕都能从黄钟口中,听到很多新颖的东西,别说是没研究过粒子数学的学者了,想要听懂黄钟解释的成果,以及思考研究的想法、过程,绝对是个艰巨的挑战。
好在审核结束了。
几个候选人坐在一个饭桌上,不谈什么‘审核轻松不轻松’,气氛也是非常不错的,黄钟等四个人都为下午的院士投票感到紧张,感到有些担忧,但到了这个程度,担忧也是没有用的。
“今年评不上,我就再等几年。”黄钟说道,“反正我刚五十,还有机会。”
实际上,是四十九岁。
其他三个候选人就不一样了,年纪最大的都已经六十七岁,过了‘院士年龄分层的’六十六岁大关,需要六个院士一起提名,才成为了院士增补候选人。
如果错过今年的院士增选,因为未来不可能再有成果,这辈子大概率没希望了。
不过……
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院士’,可是国内学者的最高职称,而任何有等级之分的群体,等级人数上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教授终身都没资格参与增选,更别说什么评上院士了,能有资格参与院士评选,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院士头衔不是荣誉证书,年轻的时候评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后很难有成果,再去评选院士,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有成果年轻学者的不公平。
这一点上,赵奕很佩服贺明成。
贺明成在学术圈内名气不小,但过了六十岁就没参与过院士增选,知道无力去做出大成就,干脆就不主动做什么了。
当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评个院士,获得一下终身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说,个人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场就不一样。
……
下午两点。
数学物理学部正式召开会议,一大堆繁杂的发言、事务处理后,就进入到了院士增选投票流程。
院士增选候选人是不能进入会场的,只能在会场的外间等待。
因为会议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外面等的实在不耐烦,赵奕干脆就到会场四处转转,若不是有增选会议结束,需要亲手给学部委员会提交资料,并交到主席团会议评审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华大学了。
会场内。
院士增选投票流程,最初还是代表进行发言。
这次是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余培元,他做了长达七千字的长发言,内容差不多就是宣布开始,说明增选工作的重要性,阐述增选工作的意见并强调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并做出年度增选的大致报告。
等等。
七千字里有很多内容,听的会场里的人都昏昏欲睡。
好在还是有结尾的。
等学部主任的发言结束,就进入到增选投票的流程,投票是针对每个候选人进行,所有参与的人都会进行投票。
这次参加增选投票的院士有六十四人,每个人可以针对每个候选人,可以进行一次‘不记名投票’。
投票只有‘赞成票’和‘反对票’,因为最终只统计赞成票,参与投票并‘弃权’,也就等同于投了‘反对票’。
赵奕是顺位第一个增选候选人。
投票就是从赵奕展开的,很快工作人员收集好了投票,进行整理汇总工作以后,主持会议的余培元宣布了结果,“候选人,赵奕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一片安静。
这个结果再正常不过。
院士增选得票数不会对外公布,就连会场内都不会公开得票数,只最后做一个名次排序,有几个增选名额,就会取前面的几个人。
接下来的投票反倒有意思。
第二个、第三个,乃至于第四个候选人,都没有通过投票环节。
余培元公布了三次结果,“候选人,周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人,王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人,孟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
这时候,会场内都议论起来了。
数学物理学部有七个增选名额,到第二轮就只有五名院士增选候选人,结果到了投票环节一下子就刷下来三个?
最后一个……
黄钟!
四十九岁?
主研究学科是粒子数学?
有的老院士大概是觉得,只评赵奕一个人似乎不太好,发现黄钟还不到五十岁,也算是年轻有为的学者,干脆就直接投了赞同票。
最后一轮投票结束。
余培元带着紧张查看结果,最终长呼一口气,高声宣布,“候选人,黄钟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他喊出了增选开始到现在最高的音调。
会对赵奕的审核确实很简单,有的委员觉得流程都不用走,直接就给过就好了,针对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相比赵奕来说,其他人的成果差了一大截,自然要好好的审核。
这是学部常务委员会的职责。
他们的审核主要就是针对学术成果,以防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若是后续爆料出‘某某新晋院士的某成果论文是抄袭、编纂’,肯定成为学部的奇耻大辱,学部常务委员会担负责任首当其中,因为他们就是负责候选院士的‘学术道德’审核。
所以其他几个候选人,被常务委员会好好的‘为难’了一下。
黄钟被审核的时间最长,因为他的成果都是理论物理,是微观粒子的磁力研究,其中牵扯到强力、弱力,几大力凑在一起的粒子数学,难度可想而知,想要听明白非常不容易。
审核过程可以说成是‘委员会在为难黄钟’,也可以说成是‘黄钟在为难委员会’。
虽然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学部院士,但学部院士也不是什么都懂,有一句话说的好,‘跨行如隔山’,学术圈子就更是如此了。
数学、物理都有好多分支。
‘小学科’内的知识懂的多一些,放大到数学、物理范围就太广了,‘大学科’内想跨小学科弄懂其他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赵奕都能从黄钟口中,听到很多新颖的东西,别说是没研究过粒子数学的学者了,想要听懂黄钟解释的成果,以及思考研究的想法、过程,绝对是个艰巨的挑战。
好在审核结束了。
几个候选人坐在一个饭桌上,不谈什么‘审核轻松不轻松’,气氛也是非常不错的,黄钟等四个人都为下午的院士投票感到紧张,感到有些担忧,但到了这个程度,担忧也是没有用的。
“今年评不上,我就再等几年。”黄钟说道,“反正我刚五十,还有机会。”
实际上,是四十九岁。
其他三个候选人就不一样了,年纪最大的都已经六十七岁,过了‘院士年龄分层的’六十六岁大关,需要六个院士一起提名,才成为了院士增补候选人。
如果错过今年的院士增选,因为未来不可能再有成果,这辈子大概率没希望了。
不过……
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院士’,可是国内学者的最高职称,而任何有等级之分的群体,等级人数上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教授终身都没资格参与增选,更别说什么评上院士了,能有资格参与院士评选,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院士头衔不是荣誉证书,年轻的时候评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后很难有成果,再去评选院士,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有成果年轻学者的不公平。
这一点上,赵奕很佩服贺明成。
贺明成在学术圈内名气不小,但过了六十岁就没参与过院士增选,知道无力去做出大成就,干脆就不主动做什么了。
当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评个院士,获得一下终身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说,个人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场就不一样。
……
下午两点。
数学物理学部正式召开会议,一大堆繁杂的发言、事务处理后,就进入到了院士增选投票流程。
院士增选候选人是不能进入会场的,只能在会场的外间等待。
因为会议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外面等的实在不耐烦,赵奕干脆就到会场四处转转,若不是有增选会议结束,需要亲手给学部委员会提交资料,并交到主席团会议评审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华大学了。
会场内。
院士增选投票流程,最初还是代表进行发言。
这次是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余培元,他做了长达七千字的长发言,内容差不多就是宣布开始,说明增选工作的重要性,阐述增选工作的意见并强调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并做出年度增选的大致报告。
等等。
七千字里有很多内容,听的会场里的人都昏昏欲睡。
好在还是有结尾的。
等学部主任的发言结束,就进入到增选投票的流程,投票是针对每个候选人进行,所有参与的人都会进行投票。
这次参加增选投票的院士有六十四人,每个人可以针对每个候选人,可以进行一次‘不记名投票’。
投票只有‘赞成票’和‘反对票’,因为最终只统计赞成票,参与投票并‘弃权’,也就等同于投了‘反对票’。
赵奕是顺位第一个增选候选人。
投票就是从赵奕展开的,很快工作人员收集好了投票,进行整理汇总工作以后,主持会议的余培元宣布了结果,“候选人,赵奕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一片安静。
这个结果再正常不过。
院士增选得票数不会对外公布,就连会场内都不会公开得票数,只最后做一个名次排序,有几个增选名额,就会取前面的几个人。
接下来的投票反倒有意思。
第二个、第三个,乃至于第四个候选人,都没有通过投票环节。
余培元公布了三次结果,“候选人,周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人,王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
“候选人,孟XX教授,获得票数不超过……”
这时候,会场内都议论起来了。
数学物理学部有七个增选名额,到第二轮就只有五名院士增选候选人,结果到了投票环节一下子就刷下来三个?
最后一个……
黄钟!
四十九岁?
主研究学科是粒子数学?
有的老院士大概是觉得,只评赵奕一个人似乎不太好,发现黄钟还不到五十岁,也算是年轻有为的学者,干脆就直接投了赞同票。
最后一轮投票结束。
余培元带着紧张查看结果,最终长呼一口气,高声宣布,“候选人,黄钟教授,获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
他喊出了增选开始到现在最高的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