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家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尾声一(正剧版)
盛唐时代
酒徒注:此结尾为正剧,请读者酌情选择。
李世民沿着凌烟阁的台阶缓缓而上,汗水顺着他花白的鬓角滚落下来,溅湿天蓝色的绸衫。长孙无忌跟在他身后,气喘吁吁。他的身体还不如李世民结实,每次爬这座小楼都要歇上好几歇。但君臣二人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默契,只要登凌烟阁,便从不带随从,也不让任何人搀扶。
他们不想让凌烟阁里边的画像看到自己的老态。那里边的人像画得都是他们壮年时的模样,一个个神采飞扬,精神矍铄。看到他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便能想起自己年青时的岁月,那时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二人心中也没有任何畏惧。哪怕是对着十倍于自己的敌军,也能笑得从容淡定。带着笑容将那些敌人一个个击败,一个个踩于脚下。
如今,他们已经找不到任何对手了。甚至连敢于背地里给大唐添乱的家伙都找不到一个。这样的日子未免有些寂寞,就像一把习惯于砍杀敌人的宝剑,长期得不到鲜血的滋养,难免会慢慢生锈。所以,君臣二人来凌烟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逗留了时间也逐渐加长。
胡公秦叔宝的画像排在第二十四位,手持一杆铁槊,身后背着他的成名兵器瓦面金装锏。他投入李世民麾下之时已经四十五岁,其后又每战与李世民一道冲杀在最前方。为了保护李世民而受了太多的伤,因此在十几年前就病故了。论对大唐的战功,秦叔宝远比不上名列凌烟阁中的其他勋臣。但论君臣情谊,他却在李世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其亡故了很久之后,李世民还习惯将其画像挂在寝宫外为自己值宿,一切仿佛二人争雄逐鹿的当年。
英公李绩目前领军驻扎在营州,为大唐镇守辽东边境。长孙无忌多次劝说李世民将其调回身边来,以免其在苦寒之地久了坐下病根儿,李世民却总是摇头不许。被催得太急了,便正色道:“茂公是先皇亲口赞许的纯臣,绝不会有拥兵自重想法。你别拿自己的那些小心思去揣度他。他和你等不一样,朕相信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长孙无忌说不过李世民,只好闭口不提。然而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营州都督府的防备之心。今天看到李世民又站在李绩的画像前徘徊,便凑上前笑着说道:“徐将军又有两年多没回京了吧,也不知道他现在见没见老。他这个人,身子骨不知道怎么生的,到现在比寻常小伙子还结实。舞起槊来,等闲人轻易靠近不了!”
“朕需要这样的猛士守卫四方!”李世民回过头来,笑着横了长孙无忌一眼,“无忌,既然先皇赐他姓李,你别老叫他徐将军。按年龄和辈分,朕和你都应叫他一声大哥!”
“我跟他文武殊途,可不敢认他为兄!”长孙无忌很不给面子地说道,“他那人长了八面玲珑的心思,谁能料到他将来会做什么?”
“再玲珑,还能玲珑过你!”李世民笑着推了长孙无忌一把,不敢太用力,唯恐将对方推倒,摔伤。凌烟阁上的诸君中,至今还在世的已经不多了。所以明知道长孙无忌对徐茂公的评价有诋毁的成分,他也不甚在意。为君者兼听则明,是是非非要靠自己的判断。送往他桌案的军书中,徐茂公也从来没说过长孙无忌的好话。不是告对方克扣军饷,就是抱怨军粮运得时间太晚,导致麾下弟兄们怨声载道。
这两个大唐栋梁之臣几乎是天生是死对头,翻翻滚滚从武德年间互相掐到现在。能都平安无事的确是个异数。李世民相信也就是自己能容忍他们,换了个偏听偏信的君主,光凭着一方的谗言,就可以将另一方抄家灭族了。
两番进谗无效,长孙无忌心中偷乐,装出一幅悻悻作罢的模样,跟在李世民身后,挪步继续向前。凭心而论,他与徐茂公没有任何冲突。但臣子有臣子的立身之道。他们两个的资历和手中的权力毕竟太重了,重到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的地步。这一点,他明白,徐茂公也明白。
慢慢前行,君臣二人的目光从一干故旧的脸上扫过。涉嫌谋反而被杀的侯君集和张亮,因贪腐而受贬,死在谪居之地的长孙顺德。病故的勋公殷峤,谯公柴绍。还有闭门不出,谢绝任何人拜访的卫公李靖。当年的是非恩怨如今都过去了。留下的只有那些血与火交织在一起的回忆。
转到排在第二位的赵郡王李孝恭面前,李世民又停住了脚步。凝望了画像好半天,才低声问道:“赵郡王的子孙你安置好了么。朕听说最近河北收成不佳。孝恭病故前,将家产都挥霍空了。你平时替朕多照应一下,别让他的后裔受了冻饿之苦!”
“陛下尽管放心。赵郡王的子孙名下还各五十顷良田,即便不靠朝廷给的俸禄,日子也过得去。况且博陵六郡民间殷实程度远非其他各地能比,即便遭了灾,凭着过去的家底,也都能挺得住!”长孙无忌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答应。
赵郡王李孝恭在武德年间曾经奉命掌管整个江南,一直与隐太子李建成走得近。虽然李世民没有追究过这些事情,但既然其当年站错了队,就应该为自己的盲目付出代价。按照秦王府旧臣的公议,凌烟阁上根本不该有李孝恭的画像才对,只是因为李世民的坚持,大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认可了此人的功绩。
“哦!博陵六郡!”李世民没有继续纠缠对李孝恭遗属多加照顾的问题,心思被长孙无忌的话又带到他处。“博陵六郡啊!”他叹了口气,意兴阑珊。“博陵六郡还是那样富庶么?那里的百姓呢,也依旧念着李仲坚的好处?”
“百姓们记性哪有那么长久。他们只会记得现在是谁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长孙无忌赶紧出招补救。“况且李仲坚于先皇在世时就偷偷摸摸将博陵六郡百姓向北迁徙。从武德元年到武德四年,一直没间断过。当年追随他的那伙老人,几乎被他骗出塞外去了。留下的,都是各地后去的新人,跟本不会念他的旧情!”
“那也是!”李世民笑着点点头,又仿佛看透了长孙无忌的虚伪般,笑着摇了摇脑袋。“你啊,别拿这些话来糊弄朕。早点让户部将赈灾的钱粮运送到位才是。否则,人家说起来,我这个大唐天子也太不着调,对待治下百姓居然还不如一个拥兵自重的权臣,岂不是个大笑话?”
不待长孙无忌回应,他又笑着问道:“渤海国主最近在干什么?是不是又在偷朕的百姓?他那里又玩了什么新花样?你用心打听过么?”(注1)
长孙无忌脸色一凛,愤然道:“渤海国主去年将靺鞨诸部都收归帐下了,正忙着处理善后诸事,还没来得及对陛下您施展任何伎俩!依臣之见,您早就应该发兵灭了他。省得做事顾忌这,顾忌那!还要日日提防者他暗中生事!”
“那地方太冷,路又太远!”李世民苦笑着摇头,“上次打高句丽,咱们已经吃了天气的亏,同样的亏不能再吃第二次。况且渤海国主素得军心,又身经百战,不会比高句丽君臣好对付。朕对上他,未必能完胜!”
“陛下顾忌着当年的情分而已,姓张的不识抬举!”长孙无忌不屑地摇了摇头,低声唾骂。
李世民却不肯吃这个变相的马屁,笑了笑,淡然道:“朕岂是会为私情耽误国事之人?朕不与他交手,一是咱大唐兵马的确不适应渤海国那边的气候。二是朕念着那也是我中原衣冠所在,没必要相煎太急。第三么,呵呵,朕这些年来慢慢发现,人做事有些顾忌也好,有些顾忌,会少犯很多错!魏征是朕的镜子,而渤海国么,恰恰可做我大唐之镜!”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作揖,对主公的胸怀表示佩服。
“去!少跟我做戏!”这一套东西,李世民早就了熟于心了,唾了对方一口,笑着骂道。
“不是相让陛下开心些么?”把戏被人拆穿,长孙无忌也不觉得窘迫,... -->>
尾声一(正剧版)
盛唐时代
酒徒注:此结尾为正剧,请读者酌情选择。
李世民沿着凌烟阁的台阶缓缓而上,汗水顺着他花白的鬓角滚落下来,溅湿天蓝色的绸衫。长孙无忌跟在他身后,气喘吁吁。他的身体还不如李世民结实,每次爬这座小楼都要歇上好几歇。但君臣二人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默契,只要登凌烟阁,便从不带随从,也不让任何人搀扶。
他们不想让凌烟阁里边的画像看到自己的老态。那里边的人像画得都是他们壮年时的模样,一个个神采飞扬,精神矍铄。看到他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便能想起自己年青时的岁月,那时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二人心中也没有任何畏惧。哪怕是对着十倍于自己的敌军,也能笑得从容淡定。带着笑容将那些敌人一个个击败,一个个踩于脚下。
如今,他们已经找不到任何对手了。甚至连敢于背地里给大唐添乱的家伙都找不到一个。这样的日子未免有些寂寞,就像一把习惯于砍杀敌人的宝剑,长期得不到鲜血的滋养,难免会慢慢生锈。所以,君臣二人来凌烟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逗留了时间也逐渐加长。
胡公秦叔宝的画像排在第二十四位,手持一杆铁槊,身后背着他的成名兵器瓦面金装锏。他投入李世民麾下之时已经四十五岁,其后又每战与李世民一道冲杀在最前方。为了保护李世民而受了太多的伤,因此在十几年前就病故了。论对大唐的战功,秦叔宝远比不上名列凌烟阁中的其他勋臣。但论君臣情谊,他却在李世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其亡故了很久之后,李世民还习惯将其画像挂在寝宫外为自己值宿,一切仿佛二人争雄逐鹿的当年。
英公李绩目前领军驻扎在营州,为大唐镇守辽东边境。长孙无忌多次劝说李世民将其调回身边来,以免其在苦寒之地久了坐下病根儿,李世民却总是摇头不许。被催得太急了,便正色道:“茂公是先皇亲口赞许的纯臣,绝不会有拥兵自重想法。你别拿自己的那些小心思去揣度他。他和你等不一样,朕相信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长孙无忌说不过李世民,只好闭口不提。然而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营州都督府的防备之心。今天看到李世民又站在李绩的画像前徘徊,便凑上前笑着说道:“徐将军又有两年多没回京了吧,也不知道他现在见没见老。他这个人,身子骨不知道怎么生的,到现在比寻常小伙子还结实。舞起槊来,等闲人轻易靠近不了!”
“朕需要这样的猛士守卫四方!”李世民回过头来,笑着横了长孙无忌一眼,“无忌,既然先皇赐他姓李,你别老叫他徐将军。按年龄和辈分,朕和你都应叫他一声大哥!”
“我跟他文武殊途,可不敢认他为兄!”长孙无忌很不给面子地说道,“他那人长了八面玲珑的心思,谁能料到他将来会做什么?”
“再玲珑,还能玲珑过你!”李世民笑着推了长孙无忌一把,不敢太用力,唯恐将对方推倒,摔伤。凌烟阁上的诸君中,至今还在世的已经不多了。所以明知道长孙无忌对徐茂公的评价有诋毁的成分,他也不甚在意。为君者兼听则明,是是非非要靠自己的判断。送往他桌案的军书中,徐茂公也从来没说过长孙无忌的好话。不是告对方克扣军饷,就是抱怨军粮运得时间太晚,导致麾下弟兄们怨声载道。
这两个大唐栋梁之臣几乎是天生是死对头,翻翻滚滚从武德年间互相掐到现在。能都平安无事的确是个异数。李世民相信也就是自己能容忍他们,换了个偏听偏信的君主,光凭着一方的谗言,就可以将另一方抄家灭族了。
两番进谗无效,长孙无忌心中偷乐,装出一幅悻悻作罢的模样,跟在李世民身后,挪步继续向前。凭心而论,他与徐茂公没有任何冲突。但臣子有臣子的立身之道。他们两个的资历和手中的权力毕竟太重了,重到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的地步。这一点,他明白,徐茂公也明白。
慢慢前行,君臣二人的目光从一干故旧的脸上扫过。涉嫌谋反而被杀的侯君集和张亮,因贪腐而受贬,死在谪居之地的长孙顺德。病故的勋公殷峤,谯公柴绍。还有闭门不出,谢绝任何人拜访的卫公李靖。当年的是非恩怨如今都过去了。留下的只有那些血与火交织在一起的回忆。
转到排在第二位的赵郡王李孝恭面前,李世民又停住了脚步。凝望了画像好半天,才低声问道:“赵郡王的子孙你安置好了么。朕听说最近河北收成不佳。孝恭病故前,将家产都挥霍空了。你平时替朕多照应一下,别让他的后裔受了冻饿之苦!”
“陛下尽管放心。赵郡王的子孙名下还各五十顷良田,即便不靠朝廷给的俸禄,日子也过得去。况且博陵六郡民间殷实程度远非其他各地能比,即便遭了灾,凭着过去的家底,也都能挺得住!”长孙无忌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答应。
赵郡王李孝恭在武德年间曾经奉命掌管整个江南,一直与隐太子李建成走得近。虽然李世民没有追究过这些事情,但既然其当年站错了队,就应该为自己的盲目付出代价。按照秦王府旧臣的公议,凌烟阁上根本不该有李孝恭的画像才对,只是因为李世民的坚持,大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认可了此人的功绩。
“哦!博陵六郡!”李世民没有继续纠缠对李孝恭遗属多加照顾的问题,心思被长孙无忌的话又带到他处。“博陵六郡啊!”他叹了口气,意兴阑珊。“博陵六郡还是那样富庶么?那里的百姓呢,也依旧念着李仲坚的好处?”
“百姓们记性哪有那么长久。他们只会记得现在是谁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长孙无忌赶紧出招补救。“况且李仲坚于先皇在世时就偷偷摸摸将博陵六郡百姓向北迁徙。从武德元年到武德四年,一直没间断过。当年追随他的那伙老人,几乎被他骗出塞外去了。留下的,都是各地后去的新人,跟本不会念他的旧情!”
“那也是!”李世民笑着点点头,又仿佛看透了长孙无忌的虚伪般,笑着摇了摇脑袋。“你啊,别拿这些话来糊弄朕。早点让户部将赈灾的钱粮运送到位才是。否则,人家说起来,我这个大唐天子也太不着调,对待治下百姓居然还不如一个拥兵自重的权臣,岂不是个大笑话?”
不待长孙无忌回应,他又笑着问道:“渤海国主最近在干什么?是不是又在偷朕的百姓?他那里又玩了什么新花样?你用心打听过么?”(注1)
长孙无忌脸色一凛,愤然道:“渤海国主去年将靺鞨诸部都收归帐下了,正忙着处理善后诸事,还没来得及对陛下您施展任何伎俩!依臣之见,您早就应该发兵灭了他。省得做事顾忌这,顾忌那!还要日日提防者他暗中生事!”
“那地方太冷,路又太远!”李世民苦笑着摇头,“上次打高句丽,咱们已经吃了天气的亏,同样的亏不能再吃第二次。况且渤海国主素得军心,又身经百战,不会比高句丽君臣好对付。朕对上他,未必能完胜!”
“陛下顾忌着当年的情分而已,姓张的不识抬举!”长孙无忌不屑地摇了摇头,低声唾骂。
李世民却不肯吃这个变相的马屁,笑了笑,淡然道:“朕岂是会为私情耽误国事之人?朕不与他交手,一是咱大唐兵马的确不适应渤海国那边的气候。二是朕念着那也是我中原衣冠所在,没必要相煎太急。第三么,呵呵,朕这些年来慢慢发现,人做事有些顾忌也好,有些顾忌,会少犯很多错!魏征是朕的镜子,而渤海国么,恰恰可做我大唐之镜!”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作揖,对主公的胸怀表示佩服。
“去!少跟我做戏!”这一套东西,李世民早就了熟于心了,唾了对方一口,笑着骂道。
“不是相让陛下开心些么?”把戏被人拆穿,长孙无忌也不觉得窘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