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朽烂红木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章,往昔记忆(二)速战
两大帝国往昔岁月里,曾经上演过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较量,也许这是一段历史中闪耀着光辉的个人英雄主义传奇,也许是天朝上国难以忘记却又极力掩盖歪曲的不堪记忆。
“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棉兰王国前国王哈米拉一世遗言
A世纪60年年初,前金融投资商,夏洛克先生受萨克森温莎帝国委托,在西贡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机会接触过这个政府的当地人大都对这个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殖民小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原因很简单:殖民者带来了更好的行政制度,西贡这个繁华之地变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税收,公正的司法,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尊严的生活;自由贸易带来了丰裕廉价的商品和更多就业机会。这一地区,只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兰王国时期幸福,生活也更宽裕。可是,打仗是必须的,在西贡政府存在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这西贡太重要了少了西贡不仅仅是王国瘸了腿的问题。西贡可是棉兰王国的钱袋,唯一的金矿产黄金来源,重要的官仓粮食产区,最主要的实物白银税源地。给宗主国马森帝国上贡的黄金不能少,供应军队的优质粮食和维持国家官僚体系运转的白银税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万分的必要把这个好地方给抢回来,否则这国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后的历任君主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乎,一场又一场的西贡争夺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西贡失守,没死的官老爷带着少量溃败临时兵逃到了自己人控制区,一路狼狈,丢了一路银子。这白花花的银子,追兵捡了一路,行军背囊里银子满满的,跑不动了,也就不追了。大人们总算是暂时安全了。几经辗转,一路向北,这些幸存西贡地区官老爷被送到王宫,见了国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国王和重臣们仔细询问后,大人们“如愿以偿”——人头高升,四处巡游(当然得公费报销了)。不仅是这些丧师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负责这一地区防务的朝中大臣也被赐死。这事也确实有大臣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国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担心西贡驻军利用这个钱袋子割据叛乱,所以不肯重兵驻防这个要地。也许是为了让这些大人们路上安全点,那些临时逃兵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斩首,但不旅游。这些军人级别实在太低,公费旅游是别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费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国王可谓绝对狠角色,不仅对大臣官员临时兵,对普通民众那更是视如草芥一般,动辄处死“xxx贱婢、xxx奴才”,“以整肃宫内风纪,彰显本王威严”。在这位王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官员们自然不会好好对待平民。雷同于东方封建国家大多数历史时期,该国国内官民关系严重对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区完全依仗军队威慑维持统治。只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糊涂,以为国王是好鸟,只是下面的官太坏。事实是:各级官员基本没有好鸟,国王和皇帝从来都不是好鸟。
西贡丢了,这意味着哈米拉一世主要财税来源木有了,几乎只能吃国库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须夺回西贡。哈米拉一世虽然凶残,但并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科学道理,只有在做足了充分准备,有足够的胜利把握之后,才可以发动战争夺回西贡。务必速战速决,一举夺回西贡。次年二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A世纪60年2月21日,大军开拔,杀奔西贡。
A世纪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军来袭的西贡殖民军决定主动迎敌,御敌境外,计划以一次坚决果断的野战击溃敌军攻击部队,守住西贡地区。这计划看似疯狂,却是最合理的御敌策略:其一,西贡城区无城防工事、无险可守,其二,部分当地人可能会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御区外御敌失败,西贡地区的财物有足够时间转移。曾有人反对该计划,要求坚守西贡港,理由是敌军声势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贡港可以得到港内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仅仅是防守西贡港,无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农业区和矿区返还给了哈密拉国王,增加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A世纪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位于西贡地区北部,盛产优质棉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首次大规模交战。萨克森温莎帝国远征军陆战部队主力6000人VS棉兰王国主力野战部队及支援力量四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还夹杂有大量非军事人员。远征军统帅是吉森霍夫曼陆军少将,棉兰军则有国王哈米拉一世亲自率领。
严格的说,这支殖民地远征军其实并不在帝国战斗序列内,它是一支职业化军队,一支雇佣军部队,一支政府仅负责牵头的股份制部队。兵种上,该部几乎全是步兵,没有任何铠甲,只是着统一样式制服以便识别。武器方面,该部使用帝国军最新高科技装备,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该枪属短管滑膛枪,使用定装弹药,部分部件使用软铜,利用枪管后方杠杆压力杆提高气密性。除了枪士兵们还并备有自卫短剑和古典主义手榴弹(填满火药的小金属罐)。与中央大陆其他文明人军队相比,该部放弃了性能优良的金属板甲和其他任何铠甲,甚至连盾牌都没带,主要是为了减轻行军负担,让士兵更好的保存体力,提高战斗效能。同样的目的,该部还备有一支随行辎重车队携载弹药和后勤装备。这支军队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为海军军舰上拆下的18门海军轻型甲板加农炮,科学名称“加郎炮”(这个就是前膛的了)。
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这种火炮,这里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苏格兰的一家叫加农公司的钢铁厂,发明了一种短炮身的轻型重炮——加朗炮。轻型是指炮的重量轻,重炮是指发射的炮弹重量大。
以往加农炮发展的技术路线是想打得远。因为想打得远,所以炮管长、装火药多、膛压也高,因为炮管长、膛压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纪末,发射32磅弹的重型加农炮已经重达5吨左右,木质的大帆船上,这种重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不然会把船压翻。瑞典海军的瓦萨号就因为装炮太多、位置过高,所以在下水的头一天就伴着一阵礼炮声倾覆沉没了。
英国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推出一种简化版,把膛压降下来,炮管就能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也能装更多的火炮。早期舰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弹丸之间的间隙太大,容易侧露(游隙大),当时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门、尺寸不一的的各种炮弹,很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时炮管和弹丸之间要预留一些间隙,典型的间隙大约能插进一根筷子(1/4英寸),这也浪费了火药气体的能量。打炮的时候,炮弹在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在炮管里磕磕撞撞前进,有点像跳着桑巴舞向前飞奔,出炮口的瞬间,往哪边跳并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尽管重型加农炮理论上能打几公里,但实际的舰炮交战距离,不过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没走那种更重更长的技术路线,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压,提高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这样,加朗炮重量就只相当于同口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舰上能装更多的火炮,也能装在主甲板上,不会影响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装填,射击速也比普通加农炮快许多。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皇家海军大批装备了这种不占编制的加朗炮,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尔加,纳尔逊少将指挥27艘英国战舰,分为两队,直插由33艘军舰组成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那一天,风力很小,风帆战舰航速慢得吓人,只有二三节的航速(比人走路还慢一半),接近敌舰的过程长达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法西舰队打了很多轮炮,英舰损失不小,胜利号上的纳尔逊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还击,卧倒隐蔽,他就衣着光鲜地站在最显眼的后甲板指挥战斗。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炮手们保存体力,等到接近的时候,能保持更快的射击速度,另外,他对他舰长手里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制敌。果然,法舰看到英国人缓缓接近,就把人员集中在上甲板,想通过接舷肉博,打英国佬一个措手不及,俘获英军旗舰胜利号。400多位法国海军陆战队和水手们,手执炸弹、火枪、短刀之类的武器,跃跃欲试,不过,历史没给他们机会。胜利号上的两门加朗炮打响了,1000颗火枪子弹扫荡了法舰的甲板。一瞬间,那么多那么多法国人变成了筛子,剩下的被吓成了傻子。法国人舰长就只有举起白旗投了降,因为他认为英舰的火力远比他们强大,部下死伤惨重,无法继续战斗,再抵抗毫无意义。这一战役中,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则在战斗中被狙击手击中,伤重不治,阵亡。海战的尾声,“胜利”号对掉头逃跑的联合舰队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示送行,纳尔逊就在这炮声中与世长辞。
除了“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陆战版本加朗炮(Carronade),还有一样特殊兵器——法尔科内炮,该炮口径为50mm,身管长度却足足有三米,后装式(从后膛装弹),使用定装炮弹和旋杆压力气密装置,射击速度远快于前膛炮,可达每分钟6发。值得一提的是该炮采用了双层炮体工艺,内层炮膛为黄铜精铸外层为锻铁,炮膛为高精度水钻加工,有膛线,弹道性能优良,射击精度远高于当时的铸造火炮,精准射程可达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发射特制的尖头实心弹,用于射击敌方阵营的单个重要目标,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该部装备了3门法尔内科炮,作为VIP目标专用狙击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编制组织上,萨克森温莎帝国这支编外部队属于近代化职业军队,军官能及时有效的传达执行命令,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官兵战斗意志极强。这样的军队整体战斗力远高于同等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封建军队。
…………
与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的北欧宜家简约风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国王的大军则是步兵为主的波西米亚风格混搭,有种爱喝摩卡咖啡文艺青的感觉。骑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个细分型人类兵种齐全,甚至还有非人类部队上古巨兽军——一百五十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助战。火力支援部队为装备200余门野战火炮的皇家野战炮兵。作为御驾亲征型大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和防具都属于当时落后国家的顶级配置:
骑兵只有1200人。对于非游牧国家来说,骑兵从来都是难得的奢侈品,何况该国地处热带,不产马匹。该国配置骑兵,更多的只是礼仪作用和象征意义。300名骑兵,本国世家子弟,具装型重骑兵配置,备有华丽的马铠,使用鎏金马槊、银质骨朵(小头狼牙棒),腰间还有大马士革短刀……该部更像是一支彰显王室威严的仪仗队。600名冲击型重甲骑兵,装备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骑兵,披挂背心装简易铁片扎甲,使用弓箭和自卫砍刀。这两支部队是雇佣军性质,确实是打仗的,士兵全部来自北方草原的蛮族,历来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称。
步兵,分属于六支部队,每支部队编制数5000人,称为“一军”。士兵全是本国人,全部披甲,弓箭手着半身皮甲,格斗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数以上着铁片扎甲,装备有圆盾,其中还夹杂着使用长杆火铳和燧发枪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热兵器混杂的和稀泥花队普通步兵,还有一支专业的纯队遂发火枪步兵部队,该部也是5000的编制,全部使用燧发枪作战,作为全军的精锐,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铁甲(扎甲),号称国之铁壁,番号为皇家燧发枪射击军,别称“铁人军”,被国王视作全军的骄傲。
军事科普:
扎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劈砍难入。(通常,刀剑质量不好或军士羸弱无力才会有这个效果)。后期发展为挂甲,横向甲片用绳索皮条紧密连接,伸缩部件则用活动式皮条绳索穿组使得上下两层甲片可以伸缩运动。理论上说,扎甲上的缝隙基本与人体平行,即使从伸缩部位的空隙钻入,兵刃劈砍过来也会被上下叠压的甲片压制在一个和人肌体平行的角度,难以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但如果进攻者采用直刺战术动作攻击,扎甲几乎无法保护它的使用者。这也是扎甲地区军队热衷于装备矛和槊等刺杀兵器的原因。扎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后期出现铁片制扎甲,中国地区还曾大量使用过纸甲和绢甲。中国和中亚国家不同时代都有所装备,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这段就是咱给补充的。)
该国军队大量装备了燧发枪,保守估计有12000到14000支,但仅仅是数量上的燧发枪。由于当时中央大陆国家的武器出口禁令,这些遂发火枪几乎全部采购自中央大陆国家的各个地下民营兵工厂,为转轮式燧发枪(在枪机上安有燧石,利用撞击时发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较火绳枪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径11mm,枪筒长90厘米,全长1.35米。在该厂被执法机构查封前,一直生意兴隆,还有自己的行业品牌,青海龙(青海化隆不仅仅传授拉面技术)。当时,不发达... -->>
第三章,往昔记忆(二)速战
两大帝国往昔岁月里,曾经上演过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较量,也许这是一段历史中闪耀着光辉的个人英雄主义传奇,也许是天朝上国难以忘记却又极力掩盖歪曲的不堪记忆。
“速战速决,全力一击,一举击溃当面之敌……”——棉兰王国前国王哈米拉一世遗言
A世纪60年年初,前金融投资商,夏洛克先生受萨克森温莎帝国委托,在西贡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机会接触过这个政府的当地人大都对这个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殖民小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原因很简单:殖民者带来了更好的行政制度,西贡这个繁华之地变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税收,公正的司法,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尊严的生活;自由贸易带来了丰裕廉价的商品和更多就业机会。这一地区,只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兰王国时期幸福,生活也更宽裕。可是,打仗是必须的,在西贡政府存在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这西贡太重要了少了西贡不仅仅是王国瘸了腿的问题。西贡可是棉兰王国的钱袋,唯一的金矿产黄金来源,重要的官仓粮食产区,最主要的实物白银税源地。给宗主国马森帝国上贡的黄金不能少,供应军队的优质粮食和维持国家官僚体系运转的白银税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万分的必要把这个好地方给抢回来,否则这国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后的历任君主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乎,一场又一场的西贡争夺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西贡失守,没死的官老爷带着少量溃败临时兵逃到了自己人控制区,一路狼狈,丢了一路银子。这白花花的银子,追兵捡了一路,行军背囊里银子满满的,跑不动了,也就不追了。大人们总算是暂时安全了。几经辗转,一路向北,这些幸存西贡地区官老爷被送到王宫,见了国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国王和重臣们仔细询问后,大人们“如愿以偿”——人头高升,四处巡游(当然得公费报销了)。不仅是这些丧师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负责这一地区防务的朝中大臣也被赐死。这事也确实有大臣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国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担心西贡驻军利用这个钱袋子割据叛乱,所以不肯重兵驻防这个要地。也许是为了让这些大人们路上安全点,那些临时逃兵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斩首,但不旅游。这些军人级别实在太低,公费旅游是别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费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国王可谓绝对狠角色,不仅对大臣官员临时兵,对普通民众那更是视如草芥一般,动辄处死“xxx贱婢、xxx奴才”,“以整肃宫内风纪,彰显本王威严”。在这位王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官员们自然不会好好对待平民。雷同于东方封建国家大多数历史时期,该国国内官民关系严重对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区完全依仗军队威慑维持统治。只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糊涂,以为国王是好鸟,只是下面的官太坏。事实是:各级官员基本没有好鸟,国王和皇帝从来都不是好鸟。
西贡丢了,这意味着哈米拉一世主要财税来源木有了,几乎只能吃国库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须夺回西贡。哈米拉一世虽然凶残,但并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科学道理,只有在做足了充分准备,有足够的胜利把握之后,才可以发动战争夺回西贡。务必速战速决,一举夺回西贡。次年二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A世纪60年2月21日,大军开拔,杀奔西贡。
A世纪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军来袭的西贡殖民军决定主动迎敌,御敌境外,计划以一次坚决果断的野战击溃敌军攻击部队,守住西贡地区。这计划看似疯狂,却是最合理的御敌策略:其一,西贡城区无城防工事、无险可守,其二,部分当地人可能会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御区外御敌失败,西贡地区的财物有足够时间转移。曾有人反对该计划,要求坚守西贡港,理由是敌军声势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贡港可以得到港内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仅仅是防守西贡港,无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农业区和矿区返还给了哈密拉国王,增加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A世纪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位于西贡地区北部,盛产优质棉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首次大规模交战。萨克森温莎帝国远征军陆战部队主力6000人VS棉兰王国主力野战部队及支援力量四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还夹杂有大量非军事人员。远征军统帅是吉森霍夫曼陆军少将,棉兰军则有国王哈米拉一世亲自率领。
严格的说,这支殖民地远征军其实并不在帝国战斗序列内,它是一支职业化军队,一支雇佣军部队,一支政府仅负责牵头的股份制部队。兵种上,该部几乎全是步兵,没有任何铠甲,只是着统一样式制服以便识别。武器方面,该部使用帝国军最新高科技装备,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该枪属短管滑膛枪,使用定装弹药,部分部件使用软铜,利用枪管后方杠杆压力杆提高气密性。除了枪士兵们还并备有自卫短剑和古典主义手榴弹(填满火药的小金属罐)。与中央大陆其他文明人军队相比,该部放弃了性能优良的金属板甲和其他任何铠甲,甚至连盾牌都没带,主要是为了减轻行军负担,让士兵更好的保存体力,提高战斗效能。同样的目的,该部还备有一支随行辎重车队携载弹药和后勤装备。这支军队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为海军军舰上拆下的18门海军轻型甲板加农炮,科学名称“加郎炮”(这个就是前膛的了)。
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这种火炮,这里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苏格兰的一家叫加农公司的钢铁厂,发明了一种短炮身的轻型重炮——加朗炮。轻型是指炮的重量轻,重炮是指发射的炮弹重量大。
以往加农炮发展的技术路线是想打得远。因为想打得远,所以炮管长、装火药多、膛压也高,因为炮管长、膛压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纪末,发射32磅弹的重型加农炮已经重达5吨左右,木质的大帆船上,这种重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不然会把船压翻。瑞典海军的瓦萨号就因为装炮太多、位置过高,所以在下水的头一天就伴着一阵礼炮声倾覆沉没了。
英国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推出一种简化版,把膛压降下来,炮管就能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也能装更多的火炮。早期舰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弹丸之间的间隙太大,容易侧露(游隙大),当时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门、尺寸不一的的各种炮弹,很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时炮管和弹丸之间要预留一些间隙,典型的间隙大约能插进一根筷子(1/4英寸),这也浪费了火药气体的能量。打炮的时候,炮弹在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在炮管里磕磕撞撞前进,有点像跳着桑巴舞向前飞奔,出炮口的瞬间,往哪边跳并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尽管重型加农炮理论上能打几公里,但实际的舰炮交战距离,不过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没走那种更重更长的技术路线,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压,提高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这样,加朗炮重量就只相当于同口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舰上能装更多的火炮,也能装在主甲板上,不会影响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装填,射击速也比普通加农炮快许多。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皇家海军大批装备了这种不占编制的加朗炮,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尔加,纳尔逊少将指挥27艘英国战舰,分为两队,直插由33艘军舰组成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那一天,风力很小,风帆战舰航速慢得吓人,只有二三节的航速(比人走路还慢一半),接近敌舰的过程长达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法西舰队打了很多轮炮,英舰损失不小,胜利号上的纳尔逊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还击,卧倒隐蔽,他就衣着光鲜地站在最显眼的后甲板指挥战斗。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炮手们保存体力,等到接近的时候,能保持更快的射击速度,另外,他对他舰长手里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制敌。果然,法舰看到英国人缓缓接近,就把人员集中在上甲板,想通过接舷肉博,打英国佬一个措手不及,俘获英军旗舰胜利号。400多位法国海军陆战队和水手们,手执炸弹、火枪、短刀之类的武器,跃跃欲试,不过,历史没给他们机会。胜利号上的两门加朗炮打响了,1000颗火枪子弹扫荡了法舰的甲板。一瞬间,那么多那么多法国人变成了筛子,剩下的被吓成了傻子。法国人舰长就只有举起白旗投了降,因为他认为英舰的火力远比他们强大,部下死伤惨重,无法继续战斗,再抵抗毫无意义。这一战役中,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则在战斗中被狙击手击中,伤重不治,阵亡。海战的尾声,“胜利”号对掉头逃跑的联合舰队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示送行,纳尔逊就在这炮声中与世长辞。
除了“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陆战版本加朗炮(Carronade),还有一样特殊兵器——法尔科内炮,该炮口径为50mm,身管长度却足足有三米,后装式(从后膛装弹),使用定装炮弹和旋杆压力气密装置,射击速度远快于前膛炮,可达每分钟6发。值得一提的是该炮采用了双层炮体工艺,内层炮膛为黄铜精铸外层为锻铁,炮膛为高精度水钻加工,有膛线,弹道性能优良,射击精度远高于当时的铸造火炮,精准射程可达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发射特制的尖头实心弹,用于射击敌方阵营的单个重要目标,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该部装备了3门法尔内科炮,作为VIP目标专用狙击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编制组织上,萨克森温莎帝国这支编外部队属于近代化职业军队,军官能及时有效的传达执行命令,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官兵战斗意志极强。这样的军队整体战斗力远高于同等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封建军队。
…………
与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的北欧宜家简约风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国王的大军则是步兵为主的波西米亚风格混搭,有种爱喝摩卡咖啡文艺青的感觉。骑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个细分型人类兵种齐全,甚至还有非人类部队上古巨兽军——一百五十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助战。火力支援部队为装备200余门野战火炮的皇家野战炮兵。作为御驾亲征型大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和防具都属于当时落后国家的顶级配置:
骑兵只有1200人。对于非游牧国家来说,骑兵从来都是难得的奢侈品,何况该国地处热带,不产马匹。该国配置骑兵,更多的只是礼仪作用和象征意义。300名骑兵,本国世家子弟,具装型重骑兵配置,备有华丽的马铠,使用鎏金马槊、银质骨朵(小头狼牙棒),腰间还有大马士革短刀……该部更像是一支彰显王室威严的仪仗队。600名冲击型重甲骑兵,装备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骑兵,披挂背心装简易铁片扎甲,使用弓箭和自卫砍刀。这两支部队是雇佣军性质,确实是打仗的,士兵全部来自北方草原的蛮族,历来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称。
步兵,分属于六支部队,每支部队编制数5000人,称为“一军”。士兵全是本国人,全部披甲,弓箭手着半身皮甲,格斗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数以上着铁片扎甲,装备有圆盾,其中还夹杂着使用长杆火铳和燧发枪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热兵器混杂的和稀泥花队普通步兵,还有一支专业的纯队遂发火枪步兵部队,该部也是5000的编制,全部使用燧发枪作战,作为全军的精锐,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铁甲(扎甲),号称国之铁壁,番号为皇家燧发枪射击军,别称“铁人军”,被国王视作全军的骄傲。
军事科普:
扎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劈砍难入。(通常,刀剑质量不好或军士羸弱无力才会有这个效果)。后期发展为挂甲,横向甲片用绳索皮条紧密连接,伸缩部件则用活动式皮条绳索穿组使得上下两层甲片可以伸缩运动。理论上说,扎甲上的缝隙基本与人体平行,即使从伸缩部位的空隙钻入,兵刃劈砍过来也会被上下叠压的甲片压制在一个和人肌体平行的角度,难以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但如果进攻者采用直刺战术动作攻击,扎甲几乎无法保护它的使用者。这也是扎甲地区军队热衷于装备矛和槊等刺杀兵器的原因。扎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后期出现铁片制扎甲,中国地区还曾大量使用过纸甲和绢甲。中国和中亚国家不同时代都有所装备,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这段就是咱给补充的。)
该国军队大量装备了燧发枪,保守估计有12000到14000支,但仅仅是数量上的燧发枪。由于当时中央大陆国家的武器出口禁令,这些遂发火枪几乎全部采购自中央大陆国家的各个地下民营兵工厂,为转轮式燧发枪(在枪机上安有燧石,利用撞击时发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较火绳枪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径11mm,枪筒长90厘米,全长1.35米。在该厂被执法机构查封前,一直生意兴隆,还有自己的行业品牌,青海龙(青海化隆不仅仅传授拉面技术)。当时,不发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