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玄奘坐在书案前,正专心致志地抄着什么。
在他面前摊着好几页贝叶经,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梵文,这些经典都是他从波颇大师那里借来的,他要抓紧时间将它们抄写下来。
一个小沙弥进来禀报说:“法师,左仆射萧大人来了。”
话音未落,萧瑀的一只脚已经踏进禅房。
“萧居士请坐,”玄奘愉快地放下笔,起身让座道,“怎不提前说一声,玄奘该出门迎接的。”
“法师就不必客气了,”萧瑀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单刀直入地说道,“瑀今日专为法师而来。听说朝廷任命法师担任庄严寺住持一职,法师拒绝了?”
“居士如何得知?”玄奘微笑着,递上一盏清茶。
“这个任命,是老夫向圣上举荐的,”萧瑀端茶在手,很不高兴地说道,“大唐国寺,皇家道场,难道还装不下法师的心吗?”
玄奘怔了一下,叹道:“大人如此抬爱,玄奘实在是愧不敢当。只是玄奘年少识浅,不足以担此大任。”
“年少识浅?”萧瑀哼了一声,“只怕是推托之辞吧?”
“玄奘绝非有意推托,”看着面前一脸冰霜的大唐宰相,他不禁轻叹一声道,“萧大人,玄奘一心想要西行求法,已经数次向朝廷上表。此事大人也是知道的。为何还要举荐玄奘去当什么住持呢?玄奘又如何能够为了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而舍弃求法的宏愿,把自己绑在长安无法西行?”
“你说什么?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萧瑀不由得一哂,“法师还真是年少轻狂啊。这可是皇家寺院!住持之位尊贵无比。你知道有多少高僧做梦都得不到这个位置吗?”
“但是玄奘真的志不在此。”
萧瑀被这个年轻僧人搞得无可奈何,真是见过倔的,没见过这么倔的!
“你要取经求法,得到朝廷的批文了吗?你有过所和公验吗?”
玄奘默然不语。
“瑀也知法师你心愿宏大,可是明知是不可能的事情,过于执著就是不智了!再者说,也未必外面的和尚会念经,长安的高僧大德那么多,有无数法会可供法师选择,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
玄奘道:“如果不能穷究佛法妙理,便是参加再多的法会,也无法悟解和阐释经中之义。惟有一睹佛典真经,方能解开心中疑窦,除此别无它途。”
说到这里,他抬头望了一眼外面的大雄宝殿,他很想告诉这位信奉佛教的宰相大人,佛像是假的,宝殿是假的,惟有真理永存。
“玄奘不惜舍身殉命去做这件事。想来圣上念我一片愚诚,会准我表文的。”
萧瑀无奈摇头,大唐朝廷即将在边境发动战争,自己也是主战派之一,这个时候,圣上能准你出关才叫怪了呢!
便是圣上准了你的表文,我萧瑀也是要阻止的!
但是这话属于军事机密,自然不能在外面乱说,哪怕是对一个有名望的高僧。
幸好,自己手上还有皇帝的退表,足以让这个倔强的僧人知难而退。
“法师辩才无碍,老夫也不指望能够说服你。圣上的批复来了,法师自己看吧。”萧瑀边说边将退表从袖中取出,放在面前的书案上。
玄奘心中一喜,等了这么久,总算等到了一个批复,真是很不容易啊!
然后打开表文之后,他的心霎时变得冰凉,整个身子如堕冰窟。
皇帝的批文也是驳文,写得极其简单、明确,且措辞严厉,有着不容置疑的口吻。显然,对于玄奘此刻要出关前往天竺,很是不满。
“如何?”萧瑀淡淡地说道,“法师这回该死心了吧?”
玄奘确实死心了,这一刻,对于请得朝廷的批准,他已经完全不抱希望。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公元627年,新年元日,太宗皇帝诏令天下,改元“贞观”。
然而这个贞观元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不平静的一年,无论是大唐还是突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
自打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十余个部落揭竿而起后,颉利可汗就下决心血洗叛变的部落,他派大将欲谷统领十万雄兵,企图一举踏平回纥部落。
回纥部落总共只有十万人,能够用于战斗的不过五千人,跟突厥的十万骑兵相比,无异于鸡蛋碰石头。然而天下的事情常常出乎人们预料,回纥与突厥军队战于马鬣山,居然大败突厥十万骑兵,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你们听说了吗?”大觉寺中,一位前来上香的居士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带领回纥军队打败突厥人的那个首领,名叫菩萨!”
“菩萨?想必会些法术吧?”有人凑趣道。
“法术倒不见得有,”那位居士道,“不过,很多人都说,这位菩萨将军‘劲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看来果然不假啊。”
“我也听说了,”又有一人道,“突厥大将欲谷率残兵向天山方向撤退,菩萨将军纵兵追击,再次大破突厥军队!”
“如果说来,那位菩萨将军比真菩萨还厉害啊!”
“咳,咳!我说你们这些后生,都在胡说些什么呀!”一个老人咳嗽着踏进寺门,“突厥人啊,那还用说吗?坏事做尽,弄得天怒人怨,连老天都不帮他们!这不,听说今年又发生大雪灾了,死了好些牲畜,全国发生大饥荒。这个颉利啊,他不想着救灾,反而增加赋税,咳,咳,你们说说看,这不是作孽吗?他能打胜仗吗?”
“是啊,”人们点头附和道,“听说前些日子,颉利可汗曾经派出四员大将,率几十万大军,镇压薛延陀部的反叛,照样被打得大败!”
“这就叫作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老人感叹着说道,“还有啊,你们别老拿那些打仗的家伙跟菩萨比,他们都是杀人的,菩萨可是救人的。你们说,这能比吗?咳,咳,这老天,可真够冷的!咱们还是求求菩萨,保佑大家别得病吧。”
“老人家,我看您就受凉了,”先前那位居士笑着说道,“这种天气,还是多休息少走动吧。”
萧瑀踏着积雪来到大觉寺,迎面正碰到玄奘,只见他身着一件粗布旧袍,背上背着个柳条筐,正要出门。
“萧大人。”看到萧瑀,玄奘单手放在胸前行了一礼。
萧瑀回礼后,随口问道:“法师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骊山。”玄奘恭敬地答道。
萧瑀抬头看了看天,空中阴云密布,随时都可能再降雪,这样的天气无论如何都不适合登山。
他突然想起前几天玄奘还向有关部门申请过所,说是要去蜀地看望兄长,结果仍然遭到拒绝。这会儿,他该不会是想偷着走吧?
“法师去骊山做什么呢?”
玄奘从萧瑀的眼中看出了几分不信任,但他并不在意,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段日子天气骤寒,很多居士都得了病,玄奘去山上挖些草药来。”
“这么冷的天,山上还有草药?”萧瑀奇道。
“有,”玄奘道,“都在土里埋着。”
“山上寒气犹甚城中,法师衣着单薄,也要小心不要受寒才好。”
“多谢大人关心,大人请先去客堂喝杯热茶吧。”玄奘说罢,单掌施了一礼,便径直朝门外走去。
望着他的背影,萧瑀眼中不禁现出几分忧郁。
看来,这位倔强的法师还是没有放弃西行的念头。只是,在如今这样的非常时刻,他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了的。
萧瑀摇了摇头,这法师也不知是怎么想的,都这时候了还不死心,硬要执著于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真是何苦来哉呢?
由于东突厥已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这段日子以来,许多文武官员再次上书太宗,建议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发动进攻。
对于这一提议,太宗不置可否,他心里很清楚,现在还不是时候。
尽管已经内外交困,狼狈不堪,颉利可汗仍然没有放松对大唐帝国的警惕。距离渭水之盟仅仅一年,又遭遇到各部族反叛与雪灾饥荒,颉利自然会想到大唐军队乘虚而入的可能性。这段日子,他便以狩猎为名,率军南下,直达唐帝国的边境朔州,积极备战。
因此,太宗皇帝选择了不动声色,他仍在厉兵秣马,等待最佳的时机。
冬去春来,突厥人统治下的诸游牧部落的叛乱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其东部的奚、霫、契丹等部落也纷起反叛,脱离突厥汗国,归附大唐。
而在北线战场上,突利可汗的军队遭到薛延陀、回纥的重创,几乎全军覆没,突利单身逃回。颉利可汗本来就与其存在矛盾,一怒之下,将突利软禁起来,甚至鞭打一顿。
受到污辱的突利可汗一腔怨气,从此走上与颉利的决裂之路。事后,颉利可汗三番五次向突利要求调用其部队,都被突利一口回绝。
更令颉利吃惊的是,突利竟然上书给唐朝皇帝,请求前往帝国首都长安朝见天子。
接到突利可汗的上书之后,太宗非常高兴,在朝中对大臣们说:“当年突厥强盛时,控兵百万,凭临中土,可是如今却骄奢恣肆,导致众叛亲离!你们看,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突利如何肯自请入朝?朕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既喜又惧,你们可知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里,他不待臣子们回答,便自己说出了答案:“突厥衰落了则边境安宁,所以朕高兴!但如果朕因为骄傲而做错事,他日也可能会像突厥那样衰落,这能不令人深感畏惧吗?所以各位一定要不惜苦谏,以弥补朕的不足之处。”
然而突利可汗还没来得及动身去长安,颉利便发兵征讨,两位可汗大打出手,内战愈演愈烈。
突利的实力不及颉利可汗,渐渐落入下风,到了四月十一日,连吃败仗的突利可汗向大唐王朝紧急求援!
老谋深算的太宗皇帝料定突厥的内乱将越演越烈,他决定先忍耐一下,静观北方局势的变化。
果然不出所料。十天后,即四月二十日,契丹部落前来投降。
这一下,颉利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派遣使者到达长安,与唐朝政府谈判,要求交出契丹人的领袖,并以隋灭群雄中惟一未被击灭的梁师都为筹码做为交换。
梁师都自打公元617年起兵,至今已经十二年,因为有突厥人的支持和庇护,才苟延残喘到现在。如今,他的主子准备抛弃他了。
颉利可汗满以为他的这个交换条件,李世民一定会同意。
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再一次打错了。面对突厥使者,大唐皇帝严正地说道:“契丹与突厥是两个部族,现在契丹人前来归降,突厥人有什么理由前来索人?梁师都乃是中国人,盗取土地,暴虐百姓,突厥却接纳庇护他,我大军兴兵讨伐,突厥军队便来解救,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梁师都早已是鱼游沸鼎,我根本就不担心解决不掉他。就算我暂时不能解决他,也绝不会拿前来归附的契丹首领去做交换的!”
这一番话义正辞严,直说得突厥使者无言以对,只得悻悻而退。
不过,颉利可汗的这一行为倒是提醒了太宗皇帝——好哇!朕一直为找不到进攻突厥的借口而烦恼呢,却忘了你们至今还在支持叛贼梁师都,这难道不是个绝佳的借口吗?
八月初一,天高云淡,又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整个秦岭都被涂沫上了一层绚丽的金黄色。
玄奘身着白色短褐,附身于陡壁之上,双手抓住一根树藤,单薄的衣服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身上。
他还需要再攀丈许才能到达崖顶,而在他的脚下,直直的山谷一片幽暗,深不见底,让人心中发毛。
这个悬崖是他两个月前采药时无意中发现的,此崖从山谷间直直突起,高不见顶,整个崖壁光溜溜的长满苔藓,崖壁间草木极少,几乎找不到可以借力攀缘的地方。
玄奘一见此崖就极为喜爱,当即脱去外袍,将袖子挽到肘上,又在山谷间采集了些结实的树藤,编成两条长绳,系在腰间,足足费了大半日的功夫,也只攀上了数尺。
想不到这长安近郊的秦岭山间,竟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既如此,那就没必要在没有过所的情况下,冒险去跑什么蜀道了。
于是,近两个月来,玄奘每天都来此攀爬,每天都能比前一天上得更高些。佛家特有的禅定训练使他一点儿都不着急,耐心总结经验,爬到实在上不去了,就抓着长绳滑下来。
今天看起来运气不错,他抬头看了看上面,距离头顶不足两尺远的地方,有一块凸起的岩石,只要抓住它,就可以一鼓作气攀上崖顶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能摔下去!
玄奘深深吸了一口气,手心里已浸满汗水。
突然,原本明亮的天空竟毫无征兆地黑了下来!
玄奘吃了一惊,今天怎么天黑得这么早?
他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攀山攀得忘了时间,以至于太阳落山了都不知道。但是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给否决了,他非常了解自己估算时间和距离的能力,没来由的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会不会是要下雨了?玄奘忍不住抬起头,望着天空中越来越低的云翳。
不像!这不是一般的阴天,而是提前进入了黑夜!
这时,他看到了一个圆球,黑色的圆球,很诡异地悬在空中……
日蚀!呆望良久,他才终于想到了这个词。
他能想象得到,在另一个山头上,何弘达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天上那个黑色的太阳。
自汉代以来,太阳便被认为是君王的象征。发生日蚀,就表示君主受到侵犯,皇帝将有灾难。
然而另一方面,日蚀也被认为是皇帝做了错事后,天显异象以示警告。
这次的日蚀,究竟是什么征兆呢?
一条碧绿的蛇沿着长绳出溜下来,直接盘在玄奘赤裸的小臂上,赤红色的小眼睛紧紧盯着这个人类,嘴里不安地吐着信子,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
它大概是怕我将它甩下去吧?玄奘想。
接着,更多慌乱的生灵从他的身边蹿过。
玄奘心中感叹,畜生道虽属三途,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却远远超过了人。
那条紧张的青蛇终于穿过这条温暖的“道路”,下到黑乎乎的山谷里去了。
此时玄奘的手已经握得麻了,他知道不能再耽搁,于是再吸一口气,双足蹬住崖壁,用力向上几步,手臂一伸,当即抓住了那块凸起的岩石。
好险!玄奘将身体紧紧贴在岩壁上,山风吹在身上一阵寒凉,他这才发觉,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
最艰难的一段路走过,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喘了几口气后,玄奘手足并用一鼓作气攀上了崖顶!
自从发现这个悬崖后,今天还是第一次登顶呢,按说应该很喜悦的。可是站在崖顶上,玄奘竟发觉自己并没有预期的快乐。
唉!都是被那个黑色的太阳扫了兴致。
何弘达已经面对那个黑色圆球一动不动地坐了很久了,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就连玄奘走到他的身旁都没有发觉。
“第一次看到居士这般为难啊。”玄奘先开了口。
何弘达吓得差点跳了起来,回过头来骂道:“你这小和尚!什么时候也学会吓唬人了?”
玄奘微微一笑,在他身边坐了下来,眼睛看着悬在天上的黑色日头,随口问道:“居士不是说,二十八宿是你的亲戚吗?怎么连小和尚来了都不知道?”
何弘达哼了一声:“山人在专心看天象,哪有工夫管你来不来!”
说到这里,他突然注意到玄奘一身短打,白色短褐上湿漉漉的沾满苔藓,下摆也被扯破多处,看上去颇为狼狈。
“怎么成了这副模样?跟谁打架了?”
玄奘一指远处的山头:“居士可知那边有个悬崖?玄奘便是从那崖底爬上来的。”
何弘达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苦笑道:“听山人一句劝,别折腾了,折腾死了都没用!瞧见这日蚀没?只怕朝廷又要有麻烦了。”
“日蚀是很平常的天象,跟朝廷有什么关系?”玄奘当然知道民间关于日蚀的一些说法,但身为佛弟子的他并不太信。
“我说你这小和尚,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何弘达瞪着眼睛看他,“日蚀,阴侵阳,臣侵君之象,救日蚀所以助君抑臣也!”
玄奘眉头微蹙:“如果真像居士所言,不管是不是真的,朝廷都会有所应对了?”
“可不是?”何弘达道,“就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应对。”
“不会很残酷吧?”玄奘不安地问道。
“难说,”何弘达道,“你读过史书就该知道,有时候皇帝为了消除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搞不好,会弄的血流成河的!”
听了这话,玄奘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不过,这两个聪明人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帝国皇帝李世民现在已经忙得顾不得日蚀,他此刻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东突厥的身上。
八月初八,铁勒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太宗非常高兴,着意笼络,赐宝刀、宝鞭,并对特勒说:
“你拿着我的宝刀、宝鞭,若是统属的部族犯下大罪,就用刀斩决;若是只犯小错,就用鞭抽打!”
眼见得众叛亲离,颉利可汗大为惊慌,再次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
“娶公主?他想得倒美!”太宗冷哼一声道。
他已经下了决心,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出兵征讨东突厥,刚刚任命了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朝边关地区进发。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又怎么会去搭理东突厥的求亲使者?
虽然寺中无人说起这些事,玄奘也已敏感地觉察到了风云变幻,大战即将来临。
而战火一旦燃起,什么时候才能止熄呢?
从第一次上表到现在,他已经等待朝廷批文一年有余,实在不想再继续等下去了……
日蚀过后没几天,关中的气候突然变得不正常起来。
先是一场暴雨,接着竟下起了冰雹,很多路人牲畜都被砸伤,田里待收的庄稼顿时变得惨不忍睹。
冰雹过后,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关中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花花的严霜之中。
这场灾难来得太过突然,以至于很多人措手不及,田里的庄稼大多被霜、雹毁损,每天都有人员和牲畜冻死的消息传出。
何弘达恍然大悟:“原来日蚀应在了这场天灾上!”
玄奘站在大觉寺门前,望着阴霭密布的天空,心中便如压了块巨石一般,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在他身旁,一个老人摇头叹息着说道:“唉,今年的收成看来是没什么指望的了……”
“老百姓,苦啊……”另一个老人随声附和道。
看着两个苍老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玄奘的心情越发沉重不安……
这场霜灾的波及面远远超出了玄奘的想象,不仅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颗粒无收,甚至中原一带也都不同程度的遭了灾,收成锐减了七八成。
长安城内居住着数十万民众,每天要消耗大量粮食。天灾一来,农民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粮拿到城里来卖?于是,粮价飞快地涨了起来。长安及附近城镇开始面临绝粮的威胁,很多原本就穷困的人家更是断炊多日。
城中各大寺院又开始开设粥棚,赈济灾民了。玄奘也拿出了预备西行用的盘缠,买米舍粥。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饥荒还是很快降临并迅速蔓延开来。
好在现在已经不是乱世,长安又在天子脚下,因而人们倒也不甚恐慌,大家都在等待着朝廷发话,尽快拿出赈灾方案来。
几天后,大唐皇帝发出了一纸紧急诏令:长安城四门大开,任由灾民出城,“随丰就食”。
此令一出,长安城内一片哗然!
灾荒降临,朝廷不说救灾施赈,反而由皇帝亲自下诏,鼓动首都百姓出城要饭,这话怎么听都有几分滑稽的意味。
其实,太宗皇帝也是有苦自家知,由于前朝战乱兵灾的消耗,大唐的府库本就不够丰裕,他又刚刚给颉利可汗送了三分之一的“贡款”,国库立刻变得干瘪起来。剩余的钱粮还得维持朝政,还得养兵,以预备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此外,那些因战乱而毁坏的城池也需要重修。在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用来安抚灾民呢?
然而总拖着也不是办法,若是放任不管,灾荒之后的饥民很容易铤而走险,变成抢掠的流寇、造反的变民。何况受灾地点还是国都长安,这么多的灾民聚集在长安城里,一旦闹出事来,可是件大麻烦。
万般无奈之际,皇帝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下一道紧急诏令,鼓动缺粮的百姓自己想办法,随丰逐食了... -->>
玄奘坐在书案前,正专心致志地抄着什么。
在他面前摊着好几页贝叶经,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梵文,这些经典都是他从波颇大师那里借来的,他要抓紧时间将它们抄写下来。
一个小沙弥进来禀报说:“法师,左仆射萧大人来了。”
话音未落,萧瑀的一只脚已经踏进禅房。
“萧居士请坐,”玄奘愉快地放下笔,起身让座道,“怎不提前说一声,玄奘该出门迎接的。”
“法师就不必客气了,”萧瑀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单刀直入地说道,“瑀今日专为法师而来。听说朝廷任命法师担任庄严寺住持一职,法师拒绝了?”
“居士如何得知?”玄奘微笑着,递上一盏清茶。
“这个任命,是老夫向圣上举荐的,”萧瑀端茶在手,很不高兴地说道,“大唐国寺,皇家道场,难道还装不下法师的心吗?”
玄奘怔了一下,叹道:“大人如此抬爱,玄奘实在是愧不敢当。只是玄奘年少识浅,不足以担此大任。”
“年少识浅?”萧瑀哼了一声,“只怕是推托之辞吧?”
“玄奘绝非有意推托,”看着面前一脸冰霜的大唐宰相,他不禁轻叹一声道,“萧大人,玄奘一心想要西行求法,已经数次向朝廷上表。此事大人也是知道的。为何还要举荐玄奘去当什么住持呢?玄奘又如何能够为了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而舍弃求法的宏愿,把自己绑在长安无法西行?”
“你说什么?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萧瑀不由得一哂,“法师还真是年少轻狂啊。这可是皇家寺院!住持之位尊贵无比。你知道有多少高僧做梦都得不到这个位置吗?”
“但是玄奘真的志不在此。”
萧瑀被这个年轻僧人搞得无可奈何,真是见过倔的,没见过这么倔的!
“你要取经求法,得到朝廷的批文了吗?你有过所和公验吗?”
玄奘默然不语。
“瑀也知法师你心愿宏大,可是明知是不可能的事情,过于执著就是不智了!再者说,也未必外面的和尚会念经,长安的高僧大德那么多,有无数法会可供法师选择,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
玄奘道:“如果不能穷究佛法妙理,便是参加再多的法会,也无法悟解和阐释经中之义。惟有一睹佛典真经,方能解开心中疑窦,除此别无它途。”
说到这里,他抬头望了一眼外面的大雄宝殿,他很想告诉这位信奉佛教的宰相大人,佛像是假的,宝殿是假的,惟有真理永存。
“玄奘不惜舍身殉命去做这件事。想来圣上念我一片愚诚,会准我表文的。”
萧瑀无奈摇头,大唐朝廷即将在边境发动战争,自己也是主战派之一,这个时候,圣上能准你出关才叫怪了呢!
便是圣上准了你的表文,我萧瑀也是要阻止的!
但是这话属于军事机密,自然不能在外面乱说,哪怕是对一个有名望的高僧。
幸好,自己手上还有皇帝的退表,足以让这个倔强的僧人知难而退。
“法师辩才无碍,老夫也不指望能够说服你。圣上的批复来了,法师自己看吧。”萧瑀边说边将退表从袖中取出,放在面前的书案上。
玄奘心中一喜,等了这么久,总算等到了一个批复,真是很不容易啊!
然后打开表文之后,他的心霎时变得冰凉,整个身子如堕冰窟。
皇帝的批文也是驳文,写得极其简单、明确,且措辞严厉,有着不容置疑的口吻。显然,对于玄奘此刻要出关前往天竺,很是不满。
“如何?”萧瑀淡淡地说道,“法师这回该死心了吧?”
玄奘确实死心了,这一刻,对于请得朝廷的批准,他已经完全不抱希望。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公元627年,新年元日,太宗皇帝诏令天下,改元“贞观”。
然而这个贞观元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不平静的一年,无论是大唐还是突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
自打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十余个部落揭竿而起后,颉利可汗就下决心血洗叛变的部落,他派大将欲谷统领十万雄兵,企图一举踏平回纥部落。
回纥部落总共只有十万人,能够用于战斗的不过五千人,跟突厥的十万骑兵相比,无异于鸡蛋碰石头。然而天下的事情常常出乎人们预料,回纥与突厥军队战于马鬣山,居然大败突厥十万骑兵,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你们听说了吗?”大觉寺中,一位前来上香的居士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带领回纥军队打败突厥人的那个首领,名叫菩萨!”
“菩萨?想必会些法术吧?”有人凑趣道。
“法术倒不见得有,”那位居士道,“不过,很多人都说,这位菩萨将军‘劲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看来果然不假啊。”
“我也听说了,”又有一人道,“突厥大将欲谷率残兵向天山方向撤退,菩萨将军纵兵追击,再次大破突厥军队!”
“如果说来,那位菩萨将军比真菩萨还厉害啊!”
“咳,咳!我说你们这些后生,都在胡说些什么呀!”一个老人咳嗽着踏进寺门,“突厥人啊,那还用说吗?坏事做尽,弄得天怒人怨,连老天都不帮他们!这不,听说今年又发生大雪灾了,死了好些牲畜,全国发生大饥荒。这个颉利啊,他不想着救灾,反而增加赋税,咳,咳,你们说说看,这不是作孽吗?他能打胜仗吗?”
“是啊,”人们点头附和道,“听说前些日子,颉利可汗曾经派出四员大将,率几十万大军,镇压薛延陀部的反叛,照样被打得大败!”
“这就叫作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老人感叹着说道,“还有啊,你们别老拿那些打仗的家伙跟菩萨比,他们都是杀人的,菩萨可是救人的。你们说,这能比吗?咳,咳,这老天,可真够冷的!咱们还是求求菩萨,保佑大家别得病吧。”
“老人家,我看您就受凉了,”先前那位居士笑着说道,“这种天气,还是多休息少走动吧。”
萧瑀踏着积雪来到大觉寺,迎面正碰到玄奘,只见他身着一件粗布旧袍,背上背着个柳条筐,正要出门。
“萧大人。”看到萧瑀,玄奘单手放在胸前行了一礼。
萧瑀回礼后,随口问道:“法师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骊山。”玄奘恭敬地答道。
萧瑀抬头看了看天,空中阴云密布,随时都可能再降雪,这样的天气无论如何都不适合登山。
他突然想起前几天玄奘还向有关部门申请过所,说是要去蜀地看望兄长,结果仍然遭到拒绝。这会儿,他该不会是想偷着走吧?
“法师去骊山做什么呢?”
玄奘从萧瑀的眼中看出了几分不信任,但他并不在意,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段日子天气骤寒,很多居士都得了病,玄奘去山上挖些草药来。”
“这么冷的天,山上还有草药?”萧瑀奇道。
“有,”玄奘道,“都在土里埋着。”
“山上寒气犹甚城中,法师衣着单薄,也要小心不要受寒才好。”
“多谢大人关心,大人请先去客堂喝杯热茶吧。”玄奘说罢,单掌施了一礼,便径直朝门外走去。
望着他的背影,萧瑀眼中不禁现出几分忧郁。
看来,这位倔强的法师还是没有放弃西行的念头。只是,在如今这样的非常时刻,他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了的。
萧瑀摇了摇头,这法师也不知是怎么想的,都这时候了还不死心,硬要执著于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真是何苦来哉呢?
由于东突厥已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这段日子以来,许多文武官员再次上书太宗,建议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发动进攻。
对于这一提议,太宗不置可否,他心里很清楚,现在还不是时候。
尽管已经内外交困,狼狈不堪,颉利可汗仍然没有放松对大唐帝国的警惕。距离渭水之盟仅仅一年,又遭遇到各部族反叛与雪灾饥荒,颉利自然会想到大唐军队乘虚而入的可能性。这段日子,他便以狩猎为名,率军南下,直达唐帝国的边境朔州,积极备战。
因此,太宗皇帝选择了不动声色,他仍在厉兵秣马,等待最佳的时机。
冬去春来,突厥人统治下的诸游牧部落的叛乱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其东部的奚、霫、契丹等部落也纷起反叛,脱离突厥汗国,归附大唐。
而在北线战场上,突利可汗的军队遭到薛延陀、回纥的重创,几乎全军覆没,突利单身逃回。颉利可汗本来就与其存在矛盾,一怒之下,将突利软禁起来,甚至鞭打一顿。
受到污辱的突利可汗一腔怨气,从此走上与颉利的决裂之路。事后,颉利可汗三番五次向突利要求调用其部队,都被突利一口回绝。
更令颉利吃惊的是,突利竟然上书给唐朝皇帝,请求前往帝国首都长安朝见天子。
接到突利可汗的上书之后,太宗非常高兴,在朝中对大臣们说:“当年突厥强盛时,控兵百万,凭临中土,可是如今却骄奢恣肆,导致众叛亲离!你们看,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突利如何肯自请入朝?朕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既喜又惧,你们可知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里,他不待臣子们回答,便自己说出了答案:“突厥衰落了则边境安宁,所以朕高兴!但如果朕因为骄傲而做错事,他日也可能会像突厥那样衰落,这能不令人深感畏惧吗?所以各位一定要不惜苦谏,以弥补朕的不足之处。”
然而突利可汗还没来得及动身去长安,颉利便发兵征讨,两位可汗大打出手,内战愈演愈烈。
突利的实力不及颉利可汗,渐渐落入下风,到了四月十一日,连吃败仗的突利可汗向大唐王朝紧急求援!
老谋深算的太宗皇帝料定突厥的内乱将越演越烈,他决定先忍耐一下,静观北方局势的变化。
果然不出所料。十天后,即四月二十日,契丹部落前来投降。
这一下,颉利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派遣使者到达长安,与唐朝政府谈判,要求交出契丹人的领袖,并以隋灭群雄中惟一未被击灭的梁师都为筹码做为交换。
梁师都自打公元617年起兵,至今已经十二年,因为有突厥人的支持和庇护,才苟延残喘到现在。如今,他的主子准备抛弃他了。
颉利可汗满以为他的这个交换条件,李世民一定会同意。
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再一次打错了。面对突厥使者,大唐皇帝严正地说道:“契丹与突厥是两个部族,现在契丹人前来归降,突厥人有什么理由前来索人?梁师都乃是中国人,盗取土地,暴虐百姓,突厥却接纳庇护他,我大军兴兵讨伐,突厥军队便来解救,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梁师都早已是鱼游沸鼎,我根本就不担心解决不掉他。就算我暂时不能解决他,也绝不会拿前来归附的契丹首领去做交换的!”
这一番话义正辞严,直说得突厥使者无言以对,只得悻悻而退。
不过,颉利可汗的这一行为倒是提醒了太宗皇帝——好哇!朕一直为找不到进攻突厥的借口而烦恼呢,却忘了你们至今还在支持叛贼梁师都,这难道不是个绝佳的借口吗?
八月初一,天高云淡,又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整个秦岭都被涂沫上了一层绚丽的金黄色。
玄奘身着白色短褐,附身于陡壁之上,双手抓住一根树藤,单薄的衣服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身上。
他还需要再攀丈许才能到达崖顶,而在他的脚下,直直的山谷一片幽暗,深不见底,让人心中发毛。
这个悬崖是他两个月前采药时无意中发现的,此崖从山谷间直直突起,高不见顶,整个崖壁光溜溜的长满苔藓,崖壁间草木极少,几乎找不到可以借力攀缘的地方。
玄奘一见此崖就极为喜爱,当即脱去外袍,将袖子挽到肘上,又在山谷间采集了些结实的树藤,编成两条长绳,系在腰间,足足费了大半日的功夫,也只攀上了数尺。
想不到这长安近郊的秦岭山间,竟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既如此,那就没必要在没有过所的情况下,冒险去跑什么蜀道了。
于是,近两个月来,玄奘每天都来此攀爬,每天都能比前一天上得更高些。佛家特有的禅定训练使他一点儿都不着急,耐心总结经验,爬到实在上不去了,就抓着长绳滑下来。
今天看起来运气不错,他抬头看了看上面,距离头顶不足两尺远的地方,有一块凸起的岩石,只要抓住它,就可以一鼓作气攀上崖顶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能摔下去!
玄奘深深吸了一口气,手心里已浸满汗水。
突然,原本明亮的天空竟毫无征兆地黑了下来!
玄奘吃了一惊,今天怎么天黑得这么早?
他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攀山攀得忘了时间,以至于太阳落山了都不知道。但是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给否决了,他非常了解自己估算时间和距离的能力,没来由的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会不会是要下雨了?玄奘忍不住抬起头,望着天空中越来越低的云翳。
不像!这不是一般的阴天,而是提前进入了黑夜!
这时,他看到了一个圆球,黑色的圆球,很诡异地悬在空中……
日蚀!呆望良久,他才终于想到了这个词。
他能想象得到,在另一个山头上,何弘达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天上那个黑色的太阳。
自汉代以来,太阳便被认为是君王的象征。发生日蚀,就表示君主受到侵犯,皇帝将有灾难。
然而另一方面,日蚀也被认为是皇帝做了错事后,天显异象以示警告。
这次的日蚀,究竟是什么征兆呢?
一条碧绿的蛇沿着长绳出溜下来,直接盘在玄奘赤裸的小臂上,赤红色的小眼睛紧紧盯着这个人类,嘴里不安地吐着信子,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
它大概是怕我将它甩下去吧?玄奘想。
接着,更多慌乱的生灵从他的身边蹿过。
玄奘心中感叹,畜生道虽属三途,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却远远超过了人。
那条紧张的青蛇终于穿过这条温暖的“道路”,下到黑乎乎的山谷里去了。
此时玄奘的手已经握得麻了,他知道不能再耽搁,于是再吸一口气,双足蹬住崖壁,用力向上几步,手臂一伸,当即抓住了那块凸起的岩石。
好险!玄奘将身体紧紧贴在岩壁上,山风吹在身上一阵寒凉,他这才发觉,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
最艰难的一段路走过,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喘了几口气后,玄奘手足并用一鼓作气攀上了崖顶!
自从发现这个悬崖后,今天还是第一次登顶呢,按说应该很喜悦的。可是站在崖顶上,玄奘竟发觉自己并没有预期的快乐。
唉!都是被那个黑色的太阳扫了兴致。
何弘达已经面对那个黑色圆球一动不动地坐了很久了,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就连玄奘走到他的身旁都没有发觉。
“第一次看到居士这般为难啊。”玄奘先开了口。
何弘达吓得差点跳了起来,回过头来骂道:“你这小和尚!什么时候也学会吓唬人了?”
玄奘微微一笑,在他身边坐了下来,眼睛看着悬在天上的黑色日头,随口问道:“居士不是说,二十八宿是你的亲戚吗?怎么连小和尚来了都不知道?”
何弘达哼了一声:“山人在专心看天象,哪有工夫管你来不来!”
说到这里,他突然注意到玄奘一身短打,白色短褐上湿漉漉的沾满苔藓,下摆也被扯破多处,看上去颇为狼狈。
“怎么成了这副模样?跟谁打架了?”
玄奘一指远处的山头:“居士可知那边有个悬崖?玄奘便是从那崖底爬上来的。”
何弘达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苦笑道:“听山人一句劝,别折腾了,折腾死了都没用!瞧见这日蚀没?只怕朝廷又要有麻烦了。”
“日蚀是很平常的天象,跟朝廷有什么关系?”玄奘当然知道民间关于日蚀的一些说法,但身为佛弟子的他并不太信。
“我说你这小和尚,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何弘达瞪着眼睛看他,“日蚀,阴侵阳,臣侵君之象,救日蚀所以助君抑臣也!”
玄奘眉头微蹙:“如果真像居士所言,不管是不是真的,朝廷都会有所应对了?”
“可不是?”何弘达道,“就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应对。”
“不会很残酷吧?”玄奘不安地问道。
“难说,”何弘达道,“你读过史书就该知道,有时候皇帝为了消除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搞不好,会弄的血流成河的!”
听了这话,玄奘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不过,这两个聪明人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帝国皇帝李世民现在已经忙得顾不得日蚀,他此刻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东突厥的身上。
八月初八,铁勒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太宗非常高兴,着意笼络,赐宝刀、宝鞭,并对特勒说:
“你拿着我的宝刀、宝鞭,若是统属的部族犯下大罪,就用刀斩决;若是只犯小错,就用鞭抽打!”
眼见得众叛亲离,颉利可汗大为惊慌,再次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
“娶公主?他想得倒美!”太宗冷哼一声道。
他已经下了决心,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出兵征讨东突厥,刚刚任命了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朝边关地区进发。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又怎么会去搭理东突厥的求亲使者?
虽然寺中无人说起这些事,玄奘也已敏感地觉察到了风云变幻,大战即将来临。
而战火一旦燃起,什么时候才能止熄呢?
从第一次上表到现在,他已经等待朝廷批文一年有余,实在不想再继续等下去了……
日蚀过后没几天,关中的气候突然变得不正常起来。
先是一场暴雨,接着竟下起了冰雹,很多路人牲畜都被砸伤,田里待收的庄稼顿时变得惨不忍睹。
冰雹过后,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关中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花花的严霜之中。
这场灾难来得太过突然,以至于很多人措手不及,田里的庄稼大多被霜、雹毁损,每天都有人员和牲畜冻死的消息传出。
何弘达恍然大悟:“原来日蚀应在了这场天灾上!”
玄奘站在大觉寺门前,望着阴霭密布的天空,心中便如压了块巨石一般,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在他身旁,一个老人摇头叹息着说道:“唉,今年的收成看来是没什么指望的了……”
“老百姓,苦啊……”另一个老人随声附和道。
看着两个苍老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玄奘的心情越发沉重不安……
这场霜灾的波及面远远超出了玄奘的想象,不仅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颗粒无收,甚至中原一带也都不同程度的遭了灾,收成锐减了七八成。
长安城内居住着数十万民众,每天要消耗大量粮食。天灾一来,农民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粮拿到城里来卖?于是,粮价飞快地涨了起来。长安及附近城镇开始面临绝粮的威胁,很多原本就穷困的人家更是断炊多日。
城中各大寺院又开始开设粥棚,赈济灾民了。玄奘也拿出了预备西行用的盘缠,买米舍粥。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饥荒还是很快降临并迅速蔓延开来。
好在现在已经不是乱世,长安又在天子脚下,因而人们倒也不甚恐慌,大家都在等待着朝廷发话,尽快拿出赈灾方案来。
几天后,大唐皇帝发出了一纸紧急诏令:长安城四门大开,任由灾民出城,“随丰就食”。
此令一出,长安城内一片哗然!
灾荒降临,朝廷不说救灾施赈,反而由皇帝亲自下诏,鼓动首都百姓出城要饭,这话怎么听都有几分滑稽的意味。
其实,太宗皇帝也是有苦自家知,由于前朝战乱兵灾的消耗,大唐的府库本就不够丰裕,他又刚刚给颉利可汗送了三分之一的“贡款”,国库立刻变得干瘪起来。剩余的钱粮还得维持朝政,还得养兵,以预备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此外,那些因战乱而毁坏的城池也需要重修。在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用来安抚灾民呢?
然而总拖着也不是办法,若是放任不管,灾荒之后的饥民很容易铤而走险,变成抢掠的流寇、造反的变民。何况受灾地点还是国都长安,这么多的灾民聚集在长安城里,一旦闹出事来,可是件大麻烦。
万般无奈之际,皇帝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下一道紧急诏令,鼓动缺粮的百姓自己想办法,随丰逐食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