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定朱棣左翼攻击失败后会转而攻击中军,便设下陷阱,遇朱棣攻击时安排中军后撤,待其进入包围圈后再进行合围发动进攻。
朱棣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这一次他不可能如白沟河之战那样去欺骗敌军主帅了。盛庸不是李景隆,而且朱棣已经成为囊中之物,他这次就是把马鞭挥断,也不会再有任何效果了。
救兵
此时在包围圈外,还聚集着朱棣的大批士兵,但由于主帅被围,大家都不知所措。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时刻总是会有英雄人物出现的,这次充当英雄的是朱能。
他紧跟朱棣攻击南军,但在一片眼花缭乱的阵法变换之后,他发现自己把主帅给丢了,这还了得!再不把人找到,全军就有崩溃的危险!
当他得知朱棣已被包围时,立刻率领自己的亲兵向南军包围圈猛冲。此人实在是少有的勇猛忠义之人,也出了名的不要命,之前他曾有过带领三十余人追击数万大军的光辉纪录。这一次他也没有让朱棣失望,左冲右突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了朱棣,并和他一同冲出重围。
此时远处指挥的盛庸怒不可遏,他没有想到自己花心思设计的圈套居然还是被朱到棣跳了出去;既然朱棣已经逃走了,那就去攻击北军士兵,一个也不要让他们溜走!
所谓有失必有得,盛庸设置的圈套虽然没有能够套住朱棣,却套住了另一个人。
朱棣被包围之后,最为着急的并不只是朱能一人,张玉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公认的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在以往的战役中,曾身先士卒,居功至伟。朱棣也与他交谊深厚,眼见自己敬爱的领导被陷了进去,张玉也效法朱能,拼命冲进包围圈。
经过奋死拼杀,张玉终于冲了进去,但他看到的不是朱棣,而是死神的笑容。
此时朱棣已经被朱能救走,而杀红了眼的南军士兵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正想找个人发泄一下,张玉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于是众人一拥而上,人手一刀,把张玉砍成肉酱。此时,以往被朱棣追着跑的将领们都意识到,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不用动员,拼命追杀,北军随即一溃不可收拾。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鼓总有万人捶,在这全军败退之时,偏偏朱棣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率部赶到,与盛庸合兵一处,追着朱棣跑。一生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朱棣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打破。
所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胜利的南军统帅盛庸也有被北军箭弩击中的危险。说来十分滑稽,虽然此战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并几乎全歼了朱棣的北军。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最安全的人却是败军主帅朱棣。无论南军士兵多么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这一罕见现象的缔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对头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伤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数次死里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们并不是傻瓜,他们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俩,虽然现在刀兵相见,属于敌我矛盾,但万一哪天两人决定不打了,来一场认亲大会,再来个和解,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那可就大大地不妙了。朱棣没准还能当个王爷,闲来无事的时候写本回忆录,记忆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场战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虽然那时朱棣可能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要整个把小兵还是很容易的。
东昌之战
士兵们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朱棣才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的这道指令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所谓不得伤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于无数的南军将领和士兵们从此命令中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这个敌人将来有一天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动手杀朱棣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少人会去做的。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虽然他本人在战役中并没有吃多大亏,但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这才是他最大的损失。此时的北军也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的,自己的对手南军也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东昌决战的失利使得他们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情绪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谋士道衍商量应对之策,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气气、礼遇有加了。
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和尚,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这个和尚,自己也不会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好问问这个和尚下一步该怎么办?
道衍却没有朱棣那样焦急的心态,对他而言,游戏才刚刚开始。
他不紧不慢地告诉朱棣,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最紧要的事情应该是立刻整顿士气,为下一次的战役做好准备。
北军刚遇大败,要恢复士气又谈何容易?但道衍似乎总是有办法的,他为朱棣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做感情文章的人——张玉。
张玉被称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有着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对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顺水推舟,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参加。由于张玉是死于乱军之中,估计是没有尸首的,所以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法搞,但朱棣还是下足了工夫,他亲自为张玉写悼文,并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了衣服烧掉以示哀悼。虽然根据其财富估计,他的衣服很多,但这一举动却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他们纷纷流下眼泪,表示愿意继续作战,为张玉复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无退路
完成表演任务的朱棣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对面打坐的道衍。即使这个怪异的和尚已经跟了他十余年,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奇特的人。这个和尚从不安心过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让朱棣惊叹的是,此人无论碰到什么紧急情况,总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这是个难以捉摸的人。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体会到天子之路的艰难,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政治天赋,但仍然走得无比艰难,而这次失败也又一次重重地提醒了他,前路凶险无比。
朱棣似乎有点厌倦了这种生活,每一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何时是个头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道衍,这个始作俑者此刻似乎变成了一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人。他摇摇头,苦笑着对道衍说道:“此次靖难如此艰难,实出意料,若与大师一同出家为僧,倒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听到朱棣的这番话,一直闭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间站了起来,走向了对面的朱棣,他没有如以往一样向朱棣行礼,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语气对朱棣喊道:“殿下,已经无法回头了!我们犯了谋逆之罪,已是乱臣贼子,若然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被惊呆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败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但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视下,朱棣带着一丝无奈的表情垂下了头。半晌,他又抬起了头,脸上已经恢复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对的,我们没有退路了。”
再战盛庸
东昌之战成全了盛庸的威名,这位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将领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而盛庸则借此战确立了他的统帅地位,朱允炆终于将军队交给了正确的指挥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经不是正确的时机了。消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已经被李景隆错过了。朱棣虽然主力受损,但实力尚存,他终究还会与盛庸在战场上相遇的,但他不会再轻敌了。
建文三年(1401)三月,盛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再次遭遇朱棣的军队,他将在这里第二次挑战朱棣。
朱棣已经不敢再小看这位对手了。很明显,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击特点,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相对而言,自己却不了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就需要详细地侦察敌军阵形和列队情况,并找出对方的弱点。
但问题在于,盛庸所擅长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骑兵去侦察,只怕还没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但如果不了解敌情,此战取胜机会更是渺茫。朱棣灵机一动,他决定利用战场规则上的一个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队去侦察敌情。
应该说执行这样任务的人确实是敢死的,因为死亡的几率是相当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这支敢死队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率领这支队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着朱允炆为他贴身准备的防弹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军全副武装列队出营,他的阵势和上次没有什么区别,以盾牌列于队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军的突袭,并装备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随时可以打击北军骑兵。
盛庸在中军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不久如他所料,敌人的先头骑兵就冲了过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冲过来的这个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经很多次梦想过要亲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败的耻辱,现在这个人竟然孤军冲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并未接近自己所布的阵形,而是从旁掠过,很明显他的目的是侦察。此时盛庸也终于发现,自己并不能把朱棣怎么样!对付这种侦察骑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枪,把他打下马来,可是皇帝陛下的教导始终萦绕在耳边,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枪或者射箭的,因为那会让仁慈的皇帝陛下担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虽然盛庸不止一次地怀疑过皇帝这种近乎弱智的仁爱之心的适当性和可行性,虽然他很难忍受这种看得见却吃不着的极度痛苦和失落,但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骑兵去追击对方,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大大方方地检阅了盛庸的军队,虽然队列中的每个人都对他报以愤怒的眼神和大声的责骂,他却依然从容不迫地完成了这次检阅任务。在这个作战系统中,朱棣是一个利用规则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愚蠢系统规则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侦察任务,但却没有更好的攻击方法,因为他发现这个阵势似乎并没有破绽,无论从哪个侧面进攻都捞不到好处,盛庸实在不是浪得虚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奥妙。朱棣看似神气地转了一圈,其实也不过是精神胜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里等待着他。
经过仔细的考虑后,朱棣仍然选择了攻击对方阵形的左翼。其实朱棣的这一行动无非是要探个虚实而已,并没有全军进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却不这样想,于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朱棣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同时,朱棣大将谭渊看见左翼大战,估计由于视力不好加上过于兴奋,误认为是正式进攻的开始,二话不说就率领自己所部投入了战斗,但当他到达敌军阵前时,才发现自己从一个凑热闹的龙套变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军清楚地辨明了形势,他立刻命令后军大将庄得带领大军前去合攻谭渊,庄得在南军中素来以勇猛闻名,他在盛庸的指挥下对谭渊发动夹击,谭渊没有提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谭渊是北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战将,他的死对北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朱棣又一次发挥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长,他迅速地化悲愤为力量,利用谭渊引起的南军短时间混乱发动了总攻!
盛庸是一个很小心谨慎的将领,他的战术以防守反击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闪击侧翼战术,在没有判断出朱棣准确的行动方针前,他是不会发动进攻的。然而粗人谭渊的鲁莽行动使得他不得不调动中军进行围剿并打败了北军,却也露出了破绽。虽然破绽出现的时间很短。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般的将领也就罢了,可惜,他的敌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动物,他对时机的把握就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
谭渊用生命换来的这短短一刻战机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此时天色已经见黑。黑灯瞎火里搞偷袭正是朱棣的强项,他立刻率领朱能、张武等人向出现空当的南军后侧发动猛攻。在骑兵的突然冲击下,南军阵势被冲垮,军中大将、刚刚斩杀谭渊的庄得也死于乱军之中,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
但盛庸实在厉害,他及时稳住了阵脚,抵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朱棣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形的恢复,他立刻意识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决定撤走部队。
在撤走时,社会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戏,他仗着自己有防弹衣,便亲率少数骑兵殿后,扬长而去。这种把戏他在今后还会不断使用,并将之作为胜利的重要资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并不真正了解他的这位朱棣叔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是一个无赖,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对付无赖,只能无赖。
回到营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将领们召开了军事会议,然而会议上的气氛实在让人压抑。这些将领们个个身经百战,他们都能看出,要想胜过对手很难,而盛庸这个原来的手下败将、无名小卒确实十分厉害。想到前路茫茫,说不定明天就要掉脑袋,这些原先张口就是打到京城、横扫南军的武将都变成了哑巴。
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该说话的是带他们上这条贼船的人——朱棣。
面对着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终于发言了,他面带笑容,用轻松的口气说道:
“谭渊之所以会攻击失败,是因为他的时机把握不准,现在两军对垒,我军机动性强,只要找到敌军的空隙,奋勇作战,一定能够击败敌人!”
然后,他趁热打铁,拔出手中宝剑,大声喝道:“昔日光武帝刘秀敢以千人冲破王寻数十万大军,我等又有何惧,两军交阵,勇者必胜!”
他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用自信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鼓舞这些将领的勇气。
他确实做到了,原本对胜利失去希望的人们又重新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们就像三年前一样相信眼前的这个人,相信这个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够带领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问题在于,朱棣自己相信吗?
恐惧
将领们回营了,他们要准备明天的大战,然后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后的一次美梦。但朱棣却很难睡着,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就可以驱动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拼命。
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做一个旋转动作,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盛庸实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他的阵势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惧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击他们的人射成刺猬。除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敌方法。自己固然是刘秀,可是盛庸却绝不是愚蠢的王寻。
三年了,这实在是一条过于艰辛的道路,没有一天能够安枕无忧,没有一天可以心无牵挂,整日盼不到头的是方孝孺那言辞尖利的讨伐文书、一批又一批的讨逆军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挂在口中的“反贼”的光荣称号。
而这些并不是朱棣最恐惧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败。即使天下人都反对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会有人来对他顶礼膜拜。但问题是他真的能够成功吗?打败了无数的敌人,却又出来更多更厉害的对手,胜利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在恐惧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去面对明天那不可知的命运?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静静地沉思着,但思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奖
这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清澈的河水伴着水声不断奔涌,初春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人们身着盔甲,手持刀剑,即将开始第二次拼杀。
在战役开始前,双方布置了自己的阵形方位,北军东北向布阵,南军西南向布阵。按说这种布阵方向应该只是无意为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估计朱棣本人也不会想到,正是布阵的方向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此战仍是朱棣首先发起进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领骑兵从盛庸军两翼同时发动进攻,其目的无非是想使盛庸顾此失彼,然后找出他的破绽发动攻击。朱棣打了一个不错的算盘,但盛庸这个精明的商人让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这一招,他的军队左右翼都十分强悍,完全没有留给北军任何机会。虽然北军奋力冲击,仍然无法攻破盛庸的军阵。双方鏖战甚久,不分胜负。但两军的主帅心情却是完全不同。
盛庸并不着急,他本来就是要通过固阵之法耗尽北军锐气再发动进攻,时间僵持越久对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则不同,他所率领的是机动化骑兵部队,但并不是机械化坦克部队。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决于人和马的,而这二者都是需要吃饭、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决问题。如若陷入苦战,必不能持久。
朱棣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却无法改变状况。盛庸活像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头,时不时还反咬一口。遇到这种敌人,朱棣也无可奈何。
双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时间和人的生命,战斗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他们都没有料错,打破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却是以他们都想不到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
这段话,我曾经用过,在白沟河之战中,也只能再用了。因为以我之能力,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想来当时的作战双方都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大型鼓风机没有发明,战场也并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选的,所以应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只能感叹:这个世界,非常神奇。
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东北风,真是活见鬼,南军的士兵们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盛庸本人见势不妙,立刻收拾人马逃走。他似乎意识到了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
夹河之战
朱棣及时抓住了机会,对南军发动了总攻,并最终打败了盛庸。这是他第二次中奖了,两次都有大风助阵,说是天命在身,我也相信。
失败的盛庸并不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应该从这次战役中间领悟颇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之类的话,因为事实本就如此。而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某些时候还会演变成严肃的政治军事问题。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朱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并贯彻了他一直以来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诱使真定守军出战。吴杰果然上当,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战中,朱棣仍然充分发挥了防弹衣的作用,并在战役最关键时刻又得到了大风的帮助,顺风破敌,打败了吴杰军。
这仗就不说了,因为此战与之前的战役雷同之处太多,同样的战局,同样的大风。
作为明朝重要战役的靖难之战,有着两个让人难以理解的要素。
第一个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这种不公平的比赛实在让人觉得兴趣索然。
第二个,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我曾经怀疑过朱棣当时是否已经发明了鼓风机之类的玩意儿,否则这风怎么会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要素,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靖难之战,一场奇特的战争。
参考消息
父辈的旗帜
滹沱河大战吴杰时,朱棣身先士卒,率部杀入敌阵。南军矢下如雨,很多箭射到燕军的旗帜上,密密麻麻,形如刺猬。战后,朱棣觉得这面战旗很有纪念意义,第二天就派专人将它送回北平,交给世子朱高炽。都督顾成正协助朱高炽守北平,见到这面身经百战的旗帜,忍不住感慨道:“老臣我自幼从军,身经百战,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旗啊!”说这话时,老将军已经七十二了。
定朱棣左翼攻击失败后会转而攻击中军,便设下陷阱,遇朱棣攻击时安排中军后撤,待其进入包围圈后再进行合围发动进攻。
朱棣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这一次他不可能如白沟河之战那样去欺骗敌军主帅了。盛庸不是李景隆,而且朱棣已经成为囊中之物,他这次就是把马鞭挥断,也不会再有任何效果了。
救兵
此时在包围圈外,还聚集着朱棣的大批士兵,但由于主帅被围,大家都不知所措。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时刻总是会有英雄人物出现的,这次充当英雄的是朱能。
他紧跟朱棣攻击南军,但在一片眼花缭乱的阵法变换之后,他发现自己把主帅给丢了,这还了得!再不把人找到,全军就有崩溃的危险!
当他得知朱棣已被包围时,立刻率领自己的亲兵向南军包围圈猛冲。此人实在是少有的勇猛忠义之人,也出了名的不要命,之前他曾有过带领三十余人追击数万大军的光辉纪录。这一次他也没有让朱棣失望,左冲右突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了朱棣,并和他一同冲出重围。
此时远处指挥的盛庸怒不可遏,他没有想到自己花心思设计的圈套居然还是被朱到棣跳了出去;既然朱棣已经逃走了,那就去攻击北军士兵,一个也不要让他们溜走!
所谓有失必有得,盛庸设置的圈套虽然没有能够套住朱棣,却套住了另一个人。
朱棣被包围之后,最为着急的并不只是朱能一人,张玉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公认的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在以往的战役中,曾身先士卒,居功至伟。朱棣也与他交谊深厚,眼见自己敬爱的领导被陷了进去,张玉也效法朱能,拼命冲进包围圈。
经过奋死拼杀,张玉终于冲了进去,但他看到的不是朱棣,而是死神的笑容。
此时朱棣已经被朱能救走,而杀红了眼的南军士兵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正想找个人发泄一下,张玉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于是众人一拥而上,人手一刀,把张玉砍成肉酱。此时,以往被朱棣追着跑的将领们都意识到,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不用动员,拼命追杀,北军随即一溃不可收拾。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鼓总有万人捶,在这全军败退之时,偏偏朱棣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率部赶到,与盛庸合兵一处,追着朱棣跑。一生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朱棣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打破。
所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胜利的南军统帅盛庸也有被北军箭弩击中的危险。说来十分滑稽,虽然此战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并几乎全歼了朱棣的北军。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最安全的人却是败军主帅朱棣。无论南军士兵多么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这一罕见现象的缔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对头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伤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数次死里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们并不是傻瓜,他们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俩,虽然现在刀兵相见,属于敌我矛盾,但万一哪天两人决定不打了,来一场认亲大会,再来个和解,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那可就大大地不妙了。朱棣没准还能当个王爷,闲来无事的时候写本回忆录,记忆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场战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虽然那时朱棣可能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要整个把小兵还是很容易的。
东昌之战
士兵们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朱棣才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的这道指令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所谓不得伤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于无数的南军将领和士兵们从此命令中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这个敌人将来有一天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动手杀朱棣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少人会去做的。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虽然他本人在战役中并没有吃多大亏,但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这才是他最大的损失。此时的北军也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的,自己的对手南军也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东昌决战的失利使得他们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情绪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谋士道衍商量应对之策,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气气、礼遇有加了。
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和尚,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这个和尚,自己也不会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好问问这个和尚下一步该怎么办?
道衍却没有朱棣那样焦急的心态,对他而言,游戏才刚刚开始。
他不紧不慢地告诉朱棣,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最紧要的事情应该是立刻整顿士气,为下一次的战役做好准备。
北军刚遇大败,要恢复士气又谈何容易?但道衍似乎总是有办法的,他为朱棣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做感情文章的人——张玉。
张玉被称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有着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对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顺水推舟,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参加。由于张玉是死于乱军之中,估计是没有尸首的,所以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法搞,但朱棣还是下足了工夫,他亲自为张玉写悼文,并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了衣服烧掉以示哀悼。虽然根据其财富估计,他的衣服很多,但这一举动却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他们纷纷流下眼泪,表示愿意继续作战,为张玉复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无退路
完成表演任务的朱棣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对面打坐的道衍。即使这个怪异的和尚已经跟了他十余年,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奇特的人。这个和尚从不安心过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让朱棣惊叹的是,此人无论碰到什么紧急情况,总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这是个难以捉摸的人。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体会到天子之路的艰难,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政治天赋,但仍然走得无比艰难,而这次失败也又一次重重地提醒了他,前路凶险无比。
朱棣似乎有点厌倦了这种生活,每一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何时是个头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道衍,这个始作俑者此刻似乎变成了一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人。他摇摇头,苦笑着对道衍说道:“此次靖难如此艰难,实出意料,若与大师一同出家为僧,倒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听到朱棣的这番话,一直闭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间站了起来,走向了对面的朱棣,他没有如以往一样向朱棣行礼,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语气对朱棣喊道:“殿下,已经无法回头了!我们犯了谋逆之罪,已是乱臣贼子,若然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被惊呆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败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但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视下,朱棣带着一丝无奈的表情垂下了头。半晌,他又抬起了头,脸上已经恢复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对的,我们没有退路了。”
再战盛庸
东昌之战成全了盛庸的威名,这位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将领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而盛庸则借此战确立了他的统帅地位,朱允炆终于将军队交给了正确的指挥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经不是正确的时机了。消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已经被李景隆错过了。朱棣虽然主力受损,但实力尚存,他终究还会与盛庸在战场上相遇的,但他不会再轻敌了。
建文三年(1401)三月,盛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再次遭遇朱棣的军队,他将在这里第二次挑战朱棣。
朱棣已经不敢再小看这位对手了。很明显,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击特点,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相对而言,自己却不了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就需要详细地侦察敌军阵形和列队情况,并找出对方的弱点。
但问题在于,盛庸所擅长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骑兵去侦察,只怕还没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但如果不了解敌情,此战取胜机会更是渺茫。朱棣灵机一动,他决定利用战场规则上的一个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队去侦察敌情。
应该说执行这样任务的人确实是敢死的,因为死亡的几率是相当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这支敢死队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率领这支队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着朱允炆为他贴身准备的防弹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军全副武装列队出营,他的阵势和上次没有什么区别,以盾牌列于队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军的突袭,并装备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随时可以打击北军骑兵。
盛庸在中军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不久如他所料,敌人的先头骑兵就冲了过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冲过来的这个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经很多次梦想过要亲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败的耻辱,现在这个人竟然孤军冲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并未接近自己所布的阵形,而是从旁掠过,很明显他的目的是侦察。此时盛庸也终于发现,自己并不能把朱棣怎么样!对付这种侦察骑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枪,把他打下马来,可是皇帝陛下的教导始终萦绕在耳边,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枪或者射箭的,因为那会让仁慈的皇帝陛下担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虽然盛庸不止一次地怀疑过皇帝这种近乎弱智的仁爱之心的适当性和可行性,虽然他很难忍受这种看得见却吃不着的极度痛苦和失落,但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骑兵去追击对方,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大大方方地检阅了盛庸的军队,虽然队列中的每个人都对他报以愤怒的眼神和大声的责骂,他却依然从容不迫地完成了这次检阅任务。在这个作战系统中,朱棣是一个利用规则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愚蠢系统规则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侦察任务,但却没有更好的攻击方法,因为他发现这个阵势似乎并没有破绽,无论从哪个侧面进攻都捞不到好处,盛庸实在不是浪得虚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奥妙。朱棣看似神气地转了一圈,其实也不过是精神胜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里等待着他。
经过仔细的考虑后,朱棣仍然选择了攻击对方阵形的左翼。其实朱棣的这一行动无非是要探个虚实而已,并没有全军进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却不这样想,于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朱棣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同时,朱棣大将谭渊看见左翼大战,估计由于视力不好加上过于兴奋,误认为是正式进攻的开始,二话不说就率领自己所部投入了战斗,但当他到达敌军阵前时,才发现自己从一个凑热闹的龙套变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军清楚地辨明了形势,他立刻命令后军大将庄得带领大军前去合攻谭渊,庄得在南军中素来以勇猛闻名,他在盛庸的指挥下对谭渊发动夹击,谭渊没有提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谭渊是北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战将,他的死对北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朱棣又一次发挥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长,他迅速地化悲愤为力量,利用谭渊引起的南军短时间混乱发动了总攻!
盛庸是一个很小心谨慎的将领,他的战术以防守反击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闪击侧翼战术,在没有判断出朱棣准确的行动方针前,他是不会发动进攻的。然而粗人谭渊的鲁莽行动使得他不得不调动中军进行围剿并打败了北军,却也露出了破绽。虽然破绽出现的时间很短。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般的将领也就罢了,可惜,他的敌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动物,他对时机的把握就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
谭渊用生命换来的这短短一刻战机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此时天色已经见黑。黑灯瞎火里搞偷袭正是朱棣的强项,他立刻率领朱能、张武等人向出现空当的南军后侧发动猛攻。在骑兵的突然冲击下,南军阵势被冲垮,军中大将、刚刚斩杀谭渊的庄得也死于乱军之中,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
但盛庸实在厉害,他及时稳住了阵脚,抵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朱棣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形的恢复,他立刻意识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决定撤走部队。
在撤走时,社会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戏,他仗着自己有防弹衣,便亲率少数骑兵殿后,扬长而去。这种把戏他在今后还会不断使用,并将之作为胜利的重要资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并不真正了解他的这位朱棣叔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是一个无赖,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对付无赖,只能无赖。
回到营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将领们召开了军事会议,然而会议上的气氛实在让人压抑。这些将领们个个身经百战,他们都能看出,要想胜过对手很难,而盛庸这个原来的手下败将、无名小卒确实十分厉害。想到前路茫茫,说不定明天就要掉脑袋,这些原先张口就是打到京城、横扫南军的武将都变成了哑巴。
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该说话的是带他们上这条贼船的人——朱棣。
面对着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终于发言了,他面带笑容,用轻松的口气说道:
“谭渊之所以会攻击失败,是因为他的时机把握不准,现在两军对垒,我军机动性强,只要找到敌军的空隙,奋勇作战,一定能够击败敌人!”
然后,他趁热打铁,拔出手中宝剑,大声喝道:“昔日光武帝刘秀敢以千人冲破王寻数十万大军,我等又有何惧,两军交阵,勇者必胜!”
他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用自信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鼓舞这些将领的勇气。
他确实做到了,原本对胜利失去希望的人们又重新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们就像三年前一样相信眼前的这个人,相信这个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够带领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问题在于,朱棣自己相信吗?
恐惧
将领们回营了,他们要准备明天的大战,然后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后的一次美梦。但朱棣却很难睡着,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就可以驱动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拼命。
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做一个旋转动作,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盛庸实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他的阵势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惧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击他们的人射成刺猬。除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敌方法。自己固然是刘秀,可是盛庸却绝不是愚蠢的王寻。
三年了,这实在是一条过于艰辛的道路,没有一天能够安枕无忧,没有一天可以心无牵挂,整日盼不到头的是方孝孺那言辞尖利的讨伐文书、一批又一批的讨逆军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挂在口中的“反贼”的光荣称号。
而这些并不是朱棣最恐惧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败。即使天下人都反对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会有人来对他顶礼膜拜。但问题是他真的能够成功吗?打败了无数的敌人,却又出来更多更厉害的对手,胜利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在恐惧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去面对明天那不可知的命运?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静静地沉思着,但思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奖
这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清澈的河水伴着水声不断奔涌,初春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人们身着盔甲,手持刀剑,即将开始第二次拼杀。
在战役开始前,双方布置了自己的阵形方位,北军东北向布阵,南军西南向布阵。按说这种布阵方向应该只是无意为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估计朱棣本人也不会想到,正是布阵的方向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此战仍是朱棣首先发起进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领骑兵从盛庸军两翼同时发动进攻,其目的无非是想使盛庸顾此失彼,然后找出他的破绽发动攻击。朱棣打了一个不错的算盘,但盛庸这个精明的商人让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这一招,他的军队左右翼都十分强悍,完全没有留给北军任何机会。虽然北军奋力冲击,仍然无法攻破盛庸的军阵。双方鏖战甚久,不分胜负。但两军的主帅心情却是完全不同。
盛庸并不着急,他本来就是要通过固阵之法耗尽北军锐气再发动进攻,时间僵持越久对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则不同,他所率领的是机动化骑兵部队,但并不是机械化坦克部队。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决于人和马的,而这二者都是需要吃饭、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决问题。如若陷入苦战,必不能持久。
朱棣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却无法改变状况。盛庸活像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头,时不时还反咬一口。遇到这种敌人,朱棣也无可奈何。
双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时间和人的生命,战斗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他们都没有料错,打破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却是以他们都想不到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
这段话,我曾经用过,在白沟河之战中,也只能再用了。因为以我之能力,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想来当时的作战双方都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大型鼓风机没有发明,战场也并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选的,所以应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只能感叹:这个世界,非常神奇。
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东北风,真是活见鬼,南军的士兵们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盛庸本人见势不妙,立刻收拾人马逃走。他似乎意识到了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
夹河之战
朱棣及时抓住了机会,对南军发动了总攻,并最终打败了盛庸。这是他第二次中奖了,两次都有大风助阵,说是天命在身,我也相信。
失败的盛庸并不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应该从这次战役中间领悟颇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之类的话,因为事实本就如此。而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某些时候还会演变成严肃的政治军事问题。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朱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并贯彻了他一直以来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诱使真定守军出战。吴杰果然上当,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战中,朱棣仍然充分发挥了防弹衣的作用,并在战役最关键时刻又得到了大风的帮助,顺风破敌,打败了吴杰军。
这仗就不说了,因为此战与之前的战役雷同之处太多,同样的战局,同样的大风。
作为明朝重要战役的靖难之战,有着两个让人难以理解的要素。
第一个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这种不公平的比赛实在让人觉得兴趣索然。
第二个,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我曾经怀疑过朱棣当时是否已经发明了鼓风机之类的玩意儿,否则这风怎么会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要素,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靖难之战,一场奇特的战争。
参考消息
父辈的旗帜
滹沱河大战吴杰时,朱棣身先士卒,率部杀入敌阵。南军矢下如雨,很多箭射到燕军的旗帜上,密密麻麻,形如刺猬。战后,朱棣觉得这面战旗很有纪念意义,第二天就派专人将它送回北平,交给世子朱高炽。都督顾成正协助朱高炽守北平,见到这面身经百战的旗帜,忍不住感慨道:“老臣我自幼从军,身经百战,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旗啊!”说这话时,老将军已经七十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