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胡宗宪为又一次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来到他的身边,对焦头烂额的总督大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绝世高人
胡宗宪寻找的,不是个把能打的和尚。武林高手打打群架还行,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也只是废柴一根。只有运筹帷幄的将领,才能为他解决根本问题。
幸运的是,他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第一个人选。
在胡宗宪没来之前,俞大猷已孤军奋战了很久。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弘治十七年(1504)生人,家境比较穷困。
但他的运气还不错,祖上是世袭百户,虽说不是什么大官,毕竟有口饭吃。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百户爵位,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更进一步,在当年的武会试中一举中第,成为千户,并被分配驻守金门。
俞大猷同志的早年经历就是如此,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位仁兄是一位了不得的绝世高人。
本书所用史料众多,且来源庞杂,还包括十几种明清刻本,为了不影响阅读,加上我这人比较懒,故文中未注明史料出处和史籍原文。但此处必须破例,因为下面即将讲述的内容实在过于离奇,如不举出实据,估计难逃忽悠之嫌,故列文如下: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自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愿受指教。’予曰:‘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
看不明白不要紧,我来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河南的少林寺武艺高明,所以专门前去拜访,寺里的和尚十分嚣张地告诉我,他们这里的僧人武艺高强,且人数众多,还拉出了几个表演给我看。
我看过之后,觉得这帮人实在不争气,老祖宗的真传都给丢了,就明白地告诉和尚们,你们这套已经不行了,趁早一边凉快去。和尚们十分谦虚地对我说:愿意接受您的指教。而我也十分嚣张地告诉他们:你们还要练很久才行。
郑重声明,这话不是我说的,要找人算账请诸位去找俞大猷同志,与我无关。因为此文就出自俞大猷同志的自述文集。
我虽然不愿帮俞大猷背黑锅,却可以替他证明一点,那就是俞先生的的确确是一位功夫了得的绝顶高手。
从童年开始,俞大猷就是个特别的人物。和众多成功人士一样,他喜欢读书,可他读的却不是《大学》《中庸》之类的考试书目,而是一本奇特的著作——《易经》。
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俞大猷就是《易经》解读派的会员。他苦读多年,终有所悟。万幸的是,这位兄台没有走火入魔,摆摊算命,多少还是读出了点名堂——兵法。
从《易经》中,俞大猷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一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虽然说起来比较玄乎,但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这套理论倒也不全是忽悠。
而在兵法之外,俞大猷在另一工种上的成就可谓惊世骇俗,那就是武学。他曾拜当时的武林高手李良钦为师,学习剑术及棍法。他的天赋极高,外加勤学苦练,武艺非常精湛。
特别是棍法,他十分擅用“荆楚长剑”,据说棍法已臻化境。曾有数十人看他不顺眼,打算群殴他一顿,结果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夺路而逃。
俞兄不但武艺了得,还善于总结经验,曾著有武学专著《剑经》,后来在清除倭寇的同时,也顺道闯荡江湖,屡次和人拼刀比剑,在砍砍杀杀中不断磨炼剑法。嘉靖四十年(1561)的时候,估计是周围的人都打遍了,这位仁兄觉得没意思了,就跑到外面去找人打。前述的少林寺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很明显,在这段自述里,俞大猷故意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要知道,少林和尚虽然吃素,却不好欺负,你俞大猷跑这么远,人家给你演示武艺,你还说人家不行,一句话,你就是来砸场子的。
虽然俞大猷没有写,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少林寺是闹过事的。就算没有动刀动枪,至少也是露了两手,不然人家凭什么“皆曰:愿受指教”。
估计俞大猷同志还是有点觉悟,觉得自己这事干得不地道,所以也没多提,不过从他让人家多练几年的口气看,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俞大侠仗剑打遍天下,纵横江湖,可谓风光无限。但在遇到胡宗宪之前,作为一个极具禀赋的军事天才,他的经历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哭笑不得。
俞大猷这辈子的前四十年是十分郁闷的,因为他比较喜欢管闲事。守金门的时候,他上书监司,要求打击海贼,结果被打了一顿,得到了上级的答复:
“你个屁大的小官,凭什么上书?”
凭什么小官就不能上书?俞大猷不明白。
挨了这顿莫名其妙的打,俞大猷依然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安南地区叛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准备出战。按说这事和他没关系,但俞大猷再次挺身而出管了闲事。
他向毛伯温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用兵方案,请求从军。
尚书大人看到了他的书信,十分欣赏,夸奖了他,却不用他。
夸了我,为什么不用我?俞大猷还是不明白。
这又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俞大猷仍不气馁。
嘉靖二十一年,机会又来了,俺答进攻山西,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作战人才,俞大猷报了名。这次运气似乎不错,毛尚书看到了他的名字,把他推荐给了宣大总督翟鹏。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推荐。所谓宣大总督,是明朝边疆的两大最高长官之一(另一个是蓟辽总督),一般都是正部级官员担任。作为兵部尚书推荐的人,俞大猷前途闪闪放光芒。
毕竟要给兵部领导的面子,翟鹏亲自接见了俞大猷,随口问了他一些军事问题。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翟鹏原以为这人是个关系户,没多大能耐,打算应付一下了事,可是俞大侠却反客为主,侃侃而谈,堂上众人大惊失色。
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一件让他们更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翟总督竟然离开座位,主动走下台来,向俞大猷行礼。
这是绝对的爆炸性新闻,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景象。
翟鹏并不是武将,他是文官。按照明代惯例,除个别情况外,只有文官才能担任高级军事长官,即使同样品级,文官的地位也要高于武将。而在许多文进士的眼中,武将都是一群没读过书的大老粗,武进士也不例外。
然而,正部级总督翟鹏,向眼前的无名小辈俞大猷行礼了,因为他的才学与执著。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俞大侠应该翻身了,可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发生在这儿。
虽然总督向他行礼,虽然总督知道他的才学,但总督还是不用他!
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为什么就是不用我呢?俞大猷抓破脑袋也不明白(我也是)。
郁闷的日子还是过去了,老上级毛伯温最终提拔了他,把他派到福建打海盗。这位兄弟二话不说,刚到地方,衣服都不换就亲自带兵上阵,干掉对方三百多人。上级看他如此生猛,又派他去广东镇压少数民族叛乱。
在广东,俞大猷第一次全方位展现了他的牛人本色。他没有调集大军进攻,却只是带了几个随从,找到了叛军的巢穴,劝告他们归顺朝廷。
当然,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叛军也不是白痴。为加强说服教育的效力,形象展现不投降的后果,俞大侠乘兴当场表演了自己的老本行——剑术,一套剑法耍得虎虎生威,煞有声势,把叛军兄弟唬得一愣一愣,末了还美其名曰:教习击剑。
叛军倒也不是吓大的,他们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一个据说打死过老虎的人,继续顽抗明军。
但俞大侠明显比老虎厉害,他没费多大劲儿就干掉了这位打虎英雄,最终平定叛乱。
参考消息
武人不粗
俞大猷虽然是个武人,却不是粗人。他出身下级军官家庭,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做工的收入和亲友的资助,勤学不辍。俞大猷五岁时即在家乡入塾读书,还拜了当地几位名士为师,十五岁就中了秀才。此后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在清源山紫泽书院继续攻读,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后来他从文秀才转为习武,先后拜了王宣、林福、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得三家所长。到了军中还爱好写写诗歌、文章,不失当年才子之风。他所作的文章策论,后被编纂成《正气堂集》。
折腾来折腾去,俞大侠终于翻了身,嘉靖三十一年,俞大猷调任宁波参将,不久后又升任苏松副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
此时,张经已经上任,俞大猷是他的下属。
之后就是以前讲过的那些事,赵文华捣乱,催促张经出战,张经准备不足不愿出战,一拖再拖。
然而,在这一幕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细节:
张经是拒绝出战的,但为了给赵文华面子,他曾命令另一位将领出击倭寇,而这个人正是俞大猷。
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积极肯干、爱管闲事的俞大猷竟然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当时倭寇有两万人,他手下只有三百兵,而俞大侠是学过算术的。
俞大侠虽然热血沸腾,却也不想平白无故人间蒸发。张总督这事干得实在不地道,事情也成了连环套,赵文华催张经,张经催俞大猷,俞大猷不干。
俞大侠就这样硬挺着,一直挺到了王江泾大捷。在这次战役中,他不计前嫌,协同张经,大破倭寇,立下战功。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不计前嫌上。
由于他表现过于英勇,赵文华认死了他是张经的人,抢了他的功劳,还找机会整他,贬了他的官。无奈之下,胡宗宪也只能保持沉默。
俞大猷这辈子过得实在不容易,总是遇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被赏识,居然不升官,明明打了胜仗,居然被降职。
参考消息
俞氏打狗分队
尽管俞大猷在官职上不争不抢,可对付倭寇绝对是一肚子坏水,他袭营所用的招数可谓变化多端。此君特别喜欢倭寇养来看门的大型犬,经常自己掏腰包喂狗,具体喂法如下:买来整块的新鲜牛肉,放在一口大汤锅里煮了又炖、炖了又煮,待到肉熟,就拿个铁钩子勾住肉,伸到敌营去。狗儿们闻香前来,最后为了抢肉变成狗咬狗一嘴毛。俞大猷就趁机宰狗,再入营杀倭寇。他的副将对他佩服得不得了,甚至拜他为师。
不要急,俞大侠,更莫名其妙的事情还在后头。
被贬官的俞大猷不喊冤,也不气馁。王江泾大捷之后不久,他作为苏松巡抚曹邦辅的下属,参加了浒墅战役,再次大破倭寇。按说事情到这里,也算圆满完结了。
可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俞大猷的人生中),不久之后,闲不住的俞大猷又参加了胡宗宪的追击战(之前提到的那次),虽然最终战败,但俞大猷在战斗中倾尽全力,表现十分英勇。
其实有时候,十分英勇也不是个好事。
战后,赵文华故技重演,把责任推给了曹邦辅。曹巡抚气得直想撞墙,恨透了赵文华和胡宗宪,但是严老太爷在中央待着,他也不想去摸老虎屁股,于是一怒之下,瞄准了俞大猷。
曹巡抚在奏疏中大骂俞大猷,说他纵敌逃窜。之所以会下此黑手,只是因为俞大猷同志在跟随胡宗宪作战中过于英勇,曹邦辅据此认定,俞大侠必定是胡宗宪的人。
这一状告得相当黑,连皇帝都发怒了,暴跳如雷,免去了俞大猷的世袭百户,让他安分守己,否则砍头示众。
不计前嫌,就是张经的人,恶整。十分英勇,就是胡宗宪的人,还是恶整。俞大猷彻底郁闷了。
皇帝谕令下来后,几乎所有的人一致认为,俞大猷不会再闹腾,也不会再多管闲事了。
然而,俞大猷收起了谕令,叫来了自己的副手王崇古,对他下达了一道命令:准备出海,追击倭寇。不久之后,他的舰队在老鹳嘴截获倭寇,并发动总攻,焚毁敌巨舰八艘,杀敌一千余人。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冒险,并没有人要求俞大猷这样做,而根据以往经验,他打赢了未必有功,打输了却必定有过。对他而言,打这一仗没有好处,只有吃亏。
但是他仍然这样做了,他不怕吃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嘉靖十四年以来,这位仁兄在官场里吃了无数闷亏,背了无数黑锅,只是因为他的爱管闲事,因为他的忠于职守,因为他报效国家的执著。
俞大猷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人,因为执著而伟大。
俞大猷的倒霉事件簿
其实,一直以来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俞大猷并不孤独,因为有一个人始终在注视着他,这个人就是胡宗宪。
通过几年的观察,胡宗宪了解并理解了这个人,他相信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理想人选,并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于是当嘉靖三十五年(1556),都督刘远因为作战不利被撤职后,胡宗宪通过赵文华的关系,获得了内阁的支持,将俞大猷扶上了浙江总兵官(大致相当于浙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宝座。
这是胡宗宪找到的第一个关键人物。
但随着抗倭工作的不断深入,胡宗宪发现,他的精力和智商已经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的事务,所以绝顶聪明的胡宗宪决定招聘一个幕僚,而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比他更聪明。
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二个关键的人:
几百年后,书画大师郑板桥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 -->>
就在胡宗宪为又一次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来到他的身边,对焦头烂额的总督大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绝世高人
胡宗宪寻找的,不是个把能打的和尚。武林高手打打群架还行,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也只是废柴一根。只有运筹帷幄的将领,才能为他解决根本问题。
幸运的是,他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第一个人选。
在胡宗宪没来之前,俞大猷已孤军奋战了很久。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弘治十七年(1504)生人,家境比较穷困。
但他的运气还不错,祖上是世袭百户,虽说不是什么大官,毕竟有口饭吃。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百户爵位,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更进一步,在当年的武会试中一举中第,成为千户,并被分配驻守金门。
俞大猷同志的早年经历就是如此,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位仁兄是一位了不得的绝世高人。
本书所用史料众多,且来源庞杂,还包括十几种明清刻本,为了不影响阅读,加上我这人比较懒,故文中未注明史料出处和史籍原文。但此处必须破例,因为下面即将讲述的内容实在过于离奇,如不举出实据,估计难逃忽悠之嫌,故列文如下: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自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愿受指教。’予曰:‘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
看不明白不要紧,我来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河南的少林寺武艺高明,所以专门前去拜访,寺里的和尚十分嚣张地告诉我,他们这里的僧人武艺高强,且人数众多,还拉出了几个表演给我看。
我看过之后,觉得这帮人实在不争气,老祖宗的真传都给丢了,就明白地告诉和尚们,你们这套已经不行了,趁早一边凉快去。和尚们十分谦虚地对我说:愿意接受您的指教。而我也十分嚣张地告诉他们:你们还要练很久才行。
郑重声明,这话不是我说的,要找人算账请诸位去找俞大猷同志,与我无关。因为此文就出自俞大猷同志的自述文集。
我虽然不愿帮俞大猷背黑锅,却可以替他证明一点,那就是俞先生的的确确是一位功夫了得的绝顶高手。
从童年开始,俞大猷就是个特别的人物。和众多成功人士一样,他喜欢读书,可他读的却不是《大学》《中庸》之类的考试书目,而是一本奇特的著作——《易经》。
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俞大猷就是《易经》解读派的会员。他苦读多年,终有所悟。万幸的是,这位兄台没有走火入魔,摆摊算命,多少还是读出了点名堂——兵法。
从《易经》中,俞大猷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一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虽然说起来比较玄乎,但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这套理论倒也不全是忽悠。
而在兵法之外,俞大猷在另一工种上的成就可谓惊世骇俗,那就是武学。他曾拜当时的武林高手李良钦为师,学习剑术及棍法。他的天赋极高,外加勤学苦练,武艺非常精湛。
特别是棍法,他十分擅用“荆楚长剑”,据说棍法已臻化境。曾有数十人看他不顺眼,打算群殴他一顿,结果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夺路而逃。
俞兄不但武艺了得,还善于总结经验,曾著有武学专著《剑经》,后来在清除倭寇的同时,也顺道闯荡江湖,屡次和人拼刀比剑,在砍砍杀杀中不断磨炼剑法。嘉靖四十年(1561)的时候,估计是周围的人都打遍了,这位仁兄觉得没意思了,就跑到外面去找人打。前述的少林寺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很明显,在这段自述里,俞大猷故意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要知道,少林和尚虽然吃素,却不好欺负,你俞大猷跑这么远,人家给你演示武艺,你还说人家不行,一句话,你就是来砸场子的。
虽然俞大猷没有写,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少林寺是闹过事的。就算没有动刀动枪,至少也是露了两手,不然人家凭什么“皆曰:愿受指教”。
估计俞大猷同志还是有点觉悟,觉得自己这事干得不地道,所以也没多提,不过从他让人家多练几年的口气看,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俞大侠仗剑打遍天下,纵横江湖,可谓风光无限。但在遇到胡宗宪之前,作为一个极具禀赋的军事天才,他的经历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哭笑不得。
俞大猷这辈子的前四十年是十分郁闷的,因为他比较喜欢管闲事。守金门的时候,他上书监司,要求打击海贼,结果被打了一顿,得到了上级的答复:
“你个屁大的小官,凭什么上书?”
凭什么小官就不能上书?俞大猷不明白。
挨了这顿莫名其妙的打,俞大猷依然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安南地区叛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准备出战。按说这事和他没关系,但俞大猷再次挺身而出管了闲事。
他向毛伯温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用兵方案,请求从军。
尚书大人看到了他的书信,十分欣赏,夸奖了他,却不用他。
夸了我,为什么不用我?俞大猷还是不明白。
这又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俞大猷仍不气馁。
嘉靖二十一年,机会又来了,俺答进攻山西,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作战人才,俞大猷报了名。这次运气似乎不错,毛尚书看到了他的名字,把他推荐给了宣大总督翟鹏。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推荐。所谓宣大总督,是明朝边疆的两大最高长官之一(另一个是蓟辽总督),一般都是正部级官员担任。作为兵部尚书推荐的人,俞大猷前途闪闪放光芒。
毕竟要给兵部领导的面子,翟鹏亲自接见了俞大猷,随口问了他一些军事问题。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翟鹏原以为这人是个关系户,没多大能耐,打算应付一下了事,可是俞大侠却反客为主,侃侃而谈,堂上众人大惊失色。
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一件让他们更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翟总督竟然离开座位,主动走下台来,向俞大猷行礼。
这是绝对的爆炸性新闻,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景象。
翟鹏并不是武将,他是文官。按照明代惯例,除个别情况外,只有文官才能担任高级军事长官,即使同样品级,文官的地位也要高于武将。而在许多文进士的眼中,武将都是一群没读过书的大老粗,武进士也不例外。
然而,正部级总督翟鹏,向眼前的无名小辈俞大猷行礼了,因为他的才学与执著。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俞大侠应该翻身了,可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发生在这儿。
虽然总督向他行礼,虽然总督知道他的才学,但总督还是不用他!
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为什么就是不用我呢?俞大猷抓破脑袋也不明白(我也是)。
郁闷的日子还是过去了,老上级毛伯温最终提拔了他,把他派到福建打海盗。这位兄弟二话不说,刚到地方,衣服都不换就亲自带兵上阵,干掉对方三百多人。上级看他如此生猛,又派他去广东镇压少数民族叛乱。
在广东,俞大猷第一次全方位展现了他的牛人本色。他没有调集大军进攻,却只是带了几个随从,找到了叛军的巢穴,劝告他们归顺朝廷。
当然,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叛军也不是白痴。为加强说服教育的效力,形象展现不投降的后果,俞大侠乘兴当场表演了自己的老本行——剑术,一套剑法耍得虎虎生威,煞有声势,把叛军兄弟唬得一愣一愣,末了还美其名曰:教习击剑。
叛军倒也不是吓大的,他们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一个据说打死过老虎的人,继续顽抗明军。
但俞大侠明显比老虎厉害,他没费多大劲儿就干掉了这位打虎英雄,最终平定叛乱。
参考消息
武人不粗
俞大猷虽然是个武人,却不是粗人。他出身下级军官家庭,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做工的收入和亲友的资助,勤学不辍。俞大猷五岁时即在家乡入塾读书,还拜了当地几位名士为师,十五岁就中了秀才。此后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在清源山紫泽书院继续攻读,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后来他从文秀才转为习武,先后拜了王宣、林福、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得三家所长。到了军中还爱好写写诗歌、文章,不失当年才子之风。他所作的文章策论,后被编纂成《正气堂集》。
折腾来折腾去,俞大侠终于翻了身,嘉靖三十一年,俞大猷调任宁波参将,不久后又升任苏松副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
此时,张经已经上任,俞大猷是他的下属。
之后就是以前讲过的那些事,赵文华捣乱,催促张经出战,张经准备不足不愿出战,一拖再拖。
然而,在这一幕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细节:
张经是拒绝出战的,但为了给赵文华面子,他曾命令另一位将领出击倭寇,而这个人正是俞大猷。
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积极肯干、爱管闲事的俞大猷竟然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当时倭寇有两万人,他手下只有三百兵,而俞大侠是学过算术的。
俞大侠虽然热血沸腾,却也不想平白无故人间蒸发。张总督这事干得实在不地道,事情也成了连环套,赵文华催张经,张经催俞大猷,俞大猷不干。
俞大侠就这样硬挺着,一直挺到了王江泾大捷。在这次战役中,他不计前嫌,协同张经,大破倭寇,立下战功。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不计前嫌上。
由于他表现过于英勇,赵文华认死了他是张经的人,抢了他的功劳,还找机会整他,贬了他的官。无奈之下,胡宗宪也只能保持沉默。
俞大猷这辈子过得实在不容易,总是遇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被赏识,居然不升官,明明打了胜仗,居然被降职。
参考消息
俞氏打狗分队
尽管俞大猷在官职上不争不抢,可对付倭寇绝对是一肚子坏水,他袭营所用的招数可谓变化多端。此君特别喜欢倭寇养来看门的大型犬,经常自己掏腰包喂狗,具体喂法如下:买来整块的新鲜牛肉,放在一口大汤锅里煮了又炖、炖了又煮,待到肉熟,就拿个铁钩子勾住肉,伸到敌营去。狗儿们闻香前来,最后为了抢肉变成狗咬狗一嘴毛。俞大猷就趁机宰狗,再入营杀倭寇。他的副将对他佩服得不得了,甚至拜他为师。
不要急,俞大侠,更莫名其妙的事情还在后头。
被贬官的俞大猷不喊冤,也不气馁。王江泾大捷之后不久,他作为苏松巡抚曹邦辅的下属,参加了浒墅战役,再次大破倭寇。按说事情到这里,也算圆满完结了。
可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俞大猷的人生中),不久之后,闲不住的俞大猷又参加了胡宗宪的追击战(之前提到的那次),虽然最终战败,但俞大猷在战斗中倾尽全力,表现十分英勇。
其实有时候,十分英勇也不是个好事。
战后,赵文华故技重演,把责任推给了曹邦辅。曹巡抚气得直想撞墙,恨透了赵文华和胡宗宪,但是严老太爷在中央待着,他也不想去摸老虎屁股,于是一怒之下,瞄准了俞大猷。
曹巡抚在奏疏中大骂俞大猷,说他纵敌逃窜。之所以会下此黑手,只是因为俞大猷同志在跟随胡宗宪作战中过于英勇,曹邦辅据此认定,俞大侠必定是胡宗宪的人。
这一状告得相当黑,连皇帝都发怒了,暴跳如雷,免去了俞大猷的世袭百户,让他安分守己,否则砍头示众。
不计前嫌,就是张经的人,恶整。十分英勇,就是胡宗宪的人,还是恶整。俞大猷彻底郁闷了。
皇帝谕令下来后,几乎所有的人一致认为,俞大猷不会再闹腾,也不会再多管闲事了。
然而,俞大猷收起了谕令,叫来了自己的副手王崇古,对他下达了一道命令:准备出海,追击倭寇。不久之后,他的舰队在老鹳嘴截获倭寇,并发动总攻,焚毁敌巨舰八艘,杀敌一千余人。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冒险,并没有人要求俞大猷这样做,而根据以往经验,他打赢了未必有功,打输了却必定有过。对他而言,打这一仗没有好处,只有吃亏。
但是他仍然这样做了,他不怕吃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嘉靖十四年以来,这位仁兄在官场里吃了无数闷亏,背了无数黑锅,只是因为他的爱管闲事,因为他的忠于职守,因为他报效国家的执著。
俞大猷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人,因为执著而伟大。
俞大猷的倒霉事件簿
其实,一直以来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俞大猷并不孤独,因为有一个人始终在注视着他,这个人就是胡宗宪。
通过几年的观察,胡宗宪了解并理解了这个人,他相信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理想人选,并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于是当嘉靖三十五年(1556),都督刘远因为作战不利被撤职后,胡宗宪通过赵文华的关系,获得了内阁的支持,将俞大猷扶上了浙江总兵官(大致相当于浙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宝座。
这是胡宗宪找到的第一个关键人物。
但随着抗倭工作的不断深入,胡宗宪发现,他的精力和智商已经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的事务,所以绝顶聪明的胡宗宪决定招聘一个幕僚,而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比他更聪明。
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二个关键的人:
几百年后,书画大师郑板桥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