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十国千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与南方诸国保持和睦,当时没有把举国精兵陷在吴越国的战争中,晋汉之交就可以趁机定鼎中原了。
南唐国国策一直有摇摆,有时候是奉行先统一南方壮大实力、对峙以待时机的策略;这条路也有成果,陆续灭掉了闽、楚两国,恰恰在对付吴越国时深陷泥潭一直没有解决。打不下吴越国,南唐又实行另一条国策,便是大臣们时不时就提起的鱼诸国和睦共处养精蓄锐。
不过现在的争执已经没有了,南唐失去淮南后实力下降,更灭不掉吴越,所以第一条路已经终止。
韩熙载重提旧事,如果假设成立,现在南唐国就不是南唐,估计已经称大唐建都中原了……晋朝灭亡时,河东节度使凭借狭小的地盘南下建立(后)汉朝,一路招降,因为中原人在赶走契丹后需要一个以主体人口为主的政权。当时南唐国那么大的疆域,只要大军北上,很容易让中原汉人接受;南唐无论如何、也比河东那点地盘的实力大得多,机会非常大。
韩熙载等大伙儿议论了一阵,便继续说道:“十年前的机遇稍纵即逝,王上已经等了十年,还不能多等稍许么?”
他看向周围的二十余人,正色道,“不错!咱们等的就是晋汉之交那样的机会。周军大举进攻蜀国,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是外强中干在勉强撑场面;只要周军此战不利,中原乱世将近。这一回,我朝应早作准备,而不是急着陷于泥潭。”
……庙堂上诸臣各抒己见,大概的主张有三种:第一种以李景达为首的人想采取积极姿态,趁现在进攻荆州、江北二地,势必马上与大周为敌,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种韩熙载等人,倾向认为周军无法攻下蜀国,预料中原要陷入混乱,坐等更稳妥时机再动手。
第三种比较消极,觉得周朝依旧强大,大势已经进入统一阶段。建议迁都洪州,离开周朝、吴越南北夹击事态的金陵,对周朝保持恭顺……以后怎么办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势没法阻挡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富贵。
就在这时,国主问道:“太子怎么不说话?”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坚持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叛乱”的短暂时期,表现得非常好,完全和父亲一条心,深受国主信任。
李煜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做上太子时也不易。朝中有人反对,反对者多认为他游山玩水沉迷音乐诗赋、怕耽误大事,找了些借口说他没有儿子云云;但此事在这个世道并不太要紧,养子也可以继承,李煜更容易一点、急着就从兄弟家抱|养了个一岁多的男童作为儿子,问题完全解决。
“儿臣更赞成韩舍人(户部侍郎、中书舍人韩熙载)的主张。”李煜谨言道,没有太多的话,但这一句话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前李煜没有开口,但并不是没有听没有想。
李煜远远地看父亲时,觉得父王真的有点苍老了,不是年龄老(也就四十出头),而是表现出来的气度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当年开疆辟土攻灭闽楚时的志气已经不在,这样的状况下,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达的主张;而迁都坐等投降,可能父王一时还无法接受,毕竟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堪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所以李煜认为韩熙载的主张是最得父王认可的;自己支持他,正好和父王站在一起。
而李煜自己也确实更认同韩熙载的主张。
叔父李景达用兵很有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简单,南唐国很多人、包括有钱有势的一批人都不太愿意打仗,不顾所有人的意愿强行把南唐国拖进战争,恐怕麻烦阻力都会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而且急于与周军开战本来就冒险。
不过要是周军在蜀国战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蜀国地形险恶,并不是那么好打,历朝偶有强主在中原稳定时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周朝太后刚刚摄政国内尚不稳固,为了急于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实在是过于冒险……可能中原战乱之地的人就是这样,经常要拿国运押在一场战争胜负上。当年周世宗刚刚登基,也是冒险走这种捷径;现在周朝太后及其家将又故技重施。
难道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周朝太后不是周世宗,那个郭绍更不是。李煜认为这一仗他们很难不栽在蜀国的崇山峻岭中。R1058( )
年与南方诸国保持和睦,当时没有把举国精兵陷在吴越国的战争中,晋汉之交就可以趁机定鼎中原了。
南唐国国策一直有摇摆,有时候是奉行先统一南方壮大实力、对峙以待时机的策略;这条路也有成果,陆续灭掉了闽、楚两国,恰恰在对付吴越国时深陷泥潭一直没有解决。打不下吴越国,南唐又实行另一条国策,便是大臣们时不时就提起的鱼诸国和睦共处养精蓄锐。
不过现在的争执已经没有了,南唐失去淮南后实力下降,更灭不掉吴越,所以第一条路已经终止。
韩熙载重提旧事,如果假设成立,现在南唐国就不是南唐,估计已经称大唐建都中原了……晋朝灭亡时,河东节度使凭借狭小的地盘南下建立(后)汉朝,一路招降,因为中原人在赶走契丹后需要一个以主体人口为主的政权。当时南唐国那么大的疆域,只要大军北上,很容易让中原汉人接受;南唐无论如何、也比河东那点地盘的实力大得多,机会非常大。
韩熙载等大伙儿议论了一阵,便继续说道:“十年前的机遇稍纵即逝,王上已经等了十年,还不能多等稍许么?”
他看向周围的二十余人,正色道,“不错!咱们等的就是晋汉之交那样的机会。周军大举进攻蜀国,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是外强中干在勉强撑场面;只要周军此战不利,中原乱世将近。这一回,我朝应早作准备,而不是急着陷于泥潭。”
……庙堂上诸臣各抒己见,大概的主张有三种:第一种以李景达为首的人想采取积极姿态,趁现在进攻荆州、江北二地,势必马上与大周为敌,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种韩熙载等人,倾向认为周军无法攻下蜀国,预料中原要陷入混乱,坐等更稳妥时机再动手。
第三种比较消极,觉得周朝依旧强大,大势已经进入统一阶段。建议迁都洪州,离开周朝、吴越南北夹击事态的金陵,对周朝保持恭顺……以后怎么办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势没法阻挡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富贵。
就在这时,国主问道:“太子怎么不说话?”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坚持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叛乱”的短暂时期,表现得非常好,完全和父亲一条心,深受国主信任。
李煜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做上太子时也不易。朝中有人反对,反对者多认为他游山玩水沉迷音乐诗赋、怕耽误大事,找了些借口说他没有儿子云云;但此事在这个世道并不太要紧,养子也可以继承,李煜更容易一点、急着就从兄弟家抱|养了个一岁多的男童作为儿子,问题完全解决。
“儿臣更赞成韩舍人(户部侍郎、中书舍人韩熙载)的主张。”李煜谨言道,没有太多的话,但这一句话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前李煜没有开口,但并不是没有听没有想。
李煜远远地看父亲时,觉得父王真的有点苍老了,不是年龄老(也就四十出头),而是表现出来的气度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当年开疆辟土攻灭闽楚时的志气已经不在,这样的状况下,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达的主张;而迁都坐等投降,可能父王一时还无法接受,毕竟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堪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所以李煜认为韩熙载的主张是最得父王认可的;自己支持他,正好和父王站在一起。
而李煜自己也确实更认同韩熙载的主张。
叔父李景达用兵很有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简单,南唐国很多人、包括有钱有势的一批人都不太愿意打仗,不顾所有人的意愿强行把南唐国拖进战争,恐怕麻烦阻力都会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而且急于与周军开战本来就冒险。
不过要是周军在蜀国战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蜀国地形险恶,并不是那么好打,历朝偶有强主在中原稳定时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周朝太后刚刚摄政国内尚不稳固,为了急于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实在是过于冒险……可能中原战乱之地的人就是这样,经常要拿国运押在一场战争胜负上。当年周世宗刚刚登基,也是冒险走这种捷径;现在周朝太后及其家将又故技重施。
难道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周朝太后不是周世宗,那个郭绍更不是。李煜认为这一仗他们很难不栽在蜀国的崇山峻岭中。R1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