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梦(1) (2/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出梦是怎样表露一个人的人格的。况且,梦里梦外的事物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过,通过弗洛伊德学派提出的观点,我们获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提示,这真有趣。比如:重要的是潜藏在梦中的思想,而不是梦本身。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科学的要求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学派如何解释几个重要问题中看出这些缺点:“人类为什么要做梦?”“我们有什么目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回答是:为了实现未完成的愿望。然而,这答案解释不了一切。如果在做完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之后,我们忘记了它,不能解释它,那它就没有意义。我们都会做梦,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梦。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梦的内容是发生在他生活的圈子里,是和白天的事情完全不同的,并能带来快乐,或许我们可以了解梦的作用。如果这样,我们的人格就不统一了,醒着的时候梦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由于一个人无论是在做梦还是清醒时都是同一个个体,所以,梦在他的身上一定要有适用性。但是,有一些人,我们无法把他们的一贯人格和梦中所表达的希望联系在一起。他们通常是被宠坏的。他们喜欢追问:“我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它们?”他们可能会通过梦来寻求满足。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是适用于那些被宠坏的孩子的。他们会认为其他人的存在是多余的,别人永远不能否定他们,他们会好奇:“凭什么我要对邻居好?他们爱我吗?”弗洛伊德学派过分地强调了这一群体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然而,追求优越感的形式有很多,希望被满足只是其中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动机。并且,了解梦的目的有利于我们看到,从忘记的梦和无法解释的梦中可以获得什么。
我是从25年前开始研究梦的意义的。在那时,这确实让人很困惑。我们不能说清醒时的活动和梦是完全相反的,它需要和我们的其他活动一致。如果白天我们为了某一优越感目标而奋斗,夜晚也会如此。我们做梦时,常常觉得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就像追求优越感目标一样。梦会有利于巩固加强生活方式,因为它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有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看清做梦的目的。清晨,我们一般会忘记自己做了什么梦,那似乎完全没有发生。真的全忘了吗?其实没有。我们会体会到梦所带来的感觉。由于梦的情节都记不清了,我们无法分析梦,留下来的仅是一种感觉。感觉的残留就是梦所带给我们的收获,这也是梦的一种目的。
一个人所产生的感觉是和其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白天与夜晚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没有明显的不同。简单来说,差别仅在于做梦时是暂时脱离了现实的场景,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和现实脱离。夜间,我们依旧处于现实社会中。比如,我们受到干扰时,睡眠质量也会受影响;睡着后,我们会控制身体,以免从床上掉下来,这些都是有利的证据;一个母亲,会因为孩子的动作而苏醒,却不会因为街道上的吵闹而无法入睡;因此可以说,在睡觉时我们依然会和外界进行接触。可是,在睡觉时,我们的知觉虽然不会丧失,但也会变弱,我们与现实的接触就不是那么紧密了。当我们进入梦境,我们不会再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社会的要求而单独相处。
如果想让睡眠不被影响,只能消除紧张并确定我们所思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对于睡眠来说,做梦是一种干扰。其实,只有在现实压迫睡梦中的我们去寻求所面临问题的答案,并让我们感到为难时,我们才会做梦。
做梦的目的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把焦点转向我们的心灵在梦中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由于没有情景的限制,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而我们所寻求的答案对我们本身也没有什么限制。梦的目的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支持,并能够引起身体的相似感觉。然而,为什么要支持生活方式呢?是否有东西在攻击它?对它产生威胁的只有现实和常识。所以,梦的目的在于让生活方式免受现实的限制。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通过梦来巩固他的想法。
刚开始,这仿佛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悖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梦境给我们的感觉和我们清醒时候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不能用现实来解决的问题,他想用一种看似虚无的生活方式来处理,那么,他一定会找到各种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并让人觉得他是可以解决困难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努力,不想为别人贡献力量,他只想不劳而获地赚到钱,那么,他可能会选择赌博这种方式。虽然他知道赌博是危险的,很可能会让他一无所有,但是,他却心存侥幸。在他脑子里,充满了对金钱的喜爱,每天都在幻想自己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景象会让他更加心潮澎湃:他幻想自己买了汽车,丰衣足食,被人羡慕,因此,他开始赌博。此外,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告诉我们,有一场电影很好看,我们会忍不住想把工作抛开去看电影。很多恋爱中的人都会经常想象未来的美好画面,如果他爱着对方,那么,他的想象会很美好;相反地,如果他的态度消极,想象的画面一定满是阴霾。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会去想象,我们也能从他所想象的画面来判断他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我们在做梦之后只留下感觉,它会对现实有怎样的影响呢?梦和常识是对立的。我们身边会有一些不希望自己被感觉蒙蔽的人,他们总会按照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几乎是不做梦的。相反,另一种背离常识的人是不愿意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一般来说,合作能力差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常识,可见,常识是合作的一种构成因素。这种人常常会做梦,他们想躲避现实的问题,怕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否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梦是一种新企图,梦的起因是一个人想要将个人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却又不喜欢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需求。主宰梦的是生活方式,它注定会引发一个人所希望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中发现他梦中出现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而梦对于个人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支撑。
假如这是正确的,对于梦的研究,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其实梦想都是在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虽说梦可以引发我们准备处理某种困难的心情,但是,其实我们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在梦里的表现是和生活中完全相反的。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清醒时的各种感觉都是通过梦来准备的,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从梦的结构和运用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欺骗自我的行为。
看出梦是怎样表露一个人的人格的。况且,梦里梦外的事物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过,通过弗洛伊德学派提出的观点,我们获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提示,这真有趣。比如:重要的是潜藏在梦中的思想,而不是梦本身。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科学的要求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学派如何解释几个重要问题中看出这些缺点:“人类为什么要做梦?”“我们有什么目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回答是:为了实现未完成的愿望。然而,这答案解释不了一切。如果在做完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之后,我们忘记了它,不能解释它,那它就没有意义。我们都会做梦,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梦。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梦的内容是发生在他生活的圈子里,是和白天的事情完全不同的,并能带来快乐,或许我们可以了解梦的作用。如果这样,我们的人格就不统一了,醒着的时候梦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由于一个人无论是在做梦还是清醒时都是同一个个体,所以,梦在他的身上一定要有适用性。但是,有一些人,我们无法把他们的一贯人格和梦中所表达的希望联系在一起。他们通常是被宠坏的。他们喜欢追问:“我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它们?”他们可能会通过梦来寻求满足。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是适用于那些被宠坏的孩子的。他们会认为其他人的存在是多余的,别人永远不能否定他们,他们会好奇:“凭什么我要对邻居好?他们爱我吗?”弗洛伊德学派过分地强调了这一群体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然而,追求优越感的形式有很多,希望被满足只是其中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动机。并且,了解梦的目的有利于我们看到,从忘记的梦和无法解释的梦中可以获得什么。
我是从25年前开始研究梦的意义的。在那时,这确实让人很困惑。我们不能说清醒时的活动和梦是完全相反的,它需要和我们的其他活动一致。如果白天我们为了某一优越感目标而奋斗,夜晚也会如此。我们做梦时,常常觉得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就像追求优越感目标一样。梦会有利于巩固加强生活方式,因为它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有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看清做梦的目的。清晨,我们一般会忘记自己做了什么梦,那似乎完全没有发生。真的全忘了吗?其实没有。我们会体会到梦所带来的感觉。由于梦的情节都记不清了,我们无法分析梦,留下来的仅是一种感觉。感觉的残留就是梦所带给我们的收获,这也是梦的一种目的。
一个人所产生的感觉是和其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白天与夜晚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没有明显的不同。简单来说,差别仅在于做梦时是暂时脱离了现实的场景,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和现实脱离。夜间,我们依旧处于现实社会中。比如,我们受到干扰时,睡眠质量也会受影响;睡着后,我们会控制身体,以免从床上掉下来,这些都是有利的证据;一个母亲,会因为孩子的动作而苏醒,却不会因为街道上的吵闹而无法入睡;因此可以说,在睡觉时我们依然会和外界进行接触。可是,在睡觉时,我们的知觉虽然不会丧失,但也会变弱,我们与现实的接触就不是那么紧密了。当我们进入梦境,我们不会再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社会的要求而单独相处。
如果想让睡眠不被影响,只能消除紧张并确定我们所思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对于睡眠来说,做梦是一种干扰。其实,只有在现实压迫睡梦中的我们去寻求所面临问题的答案,并让我们感到为难时,我们才会做梦。
做梦的目的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把焦点转向我们的心灵在梦中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由于没有情景的限制,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而我们所寻求的答案对我们本身也没有什么限制。梦的目的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支持,并能够引起身体的相似感觉。然而,为什么要支持生活方式呢?是否有东西在攻击它?对它产生威胁的只有现实和常识。所以,梦的目的在于让生活方式免受现实的限制。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通过梦来巩固他的想法。
刚开始,这仿佛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悖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梦境给我们的感觉和我们清醒时候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不能用现实来解决的问题,他想用一种看似虚无的生活方式来处理,那么,他一定会找到各种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并让人觉得他是可以解决困难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努力,不想为别人贡献力量,他只想不劳而获地赚到钱,那么,他可能会选择赌博这种方式。虽然他知道赌博是危险的,很可能会让他一无所有,但是,他却心存侥幸。在他脑子里,充满了对金钱的喜爱,每天都在幻想自己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景象会让他更加心潮澎湃:他幻想自己买了汽车,丰衣足食,被人羡慕,因此,他开始赌博。此外,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告诉我们,有一场电影很好看,我们会忍不住想把工作抛开去看电影。很多恋爱中的人都会经常想象未来的美好画面,如果他爱着对方,那么,他的想象会很美好;相反地,如果他的态度消极,想象的画面一定满是阴霾。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会去想象,我们也能从他所想象的画面来判断他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我们在做梦之后只留下感觉,它会对现实有怎样的影响呢?梦和常识是对立的。我们身边会有一些不希望自己被感觉蒙蔽的人,他们总会按照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几乎是不做梦的。相反,另一种背离常识的人是不愿意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一般来说,合作能力差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常识,可见,常识是合作的一种构成因素。这种人常常会做梦,他们想躲避现实的问题,怕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否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梦是一种新企图,梦的起因是一个人想要将个人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却又不喜欢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需求。主宰梦的是生活方式,它注定会引发一个人所希望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中发现他梦中出现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而梦对于个人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支撑。
假如这是正确的,对于梦的研究,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其实梦想都是在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虽说梦可以引发我们准备处理某种困难的心情,但是,其实我们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在梦里的表现是和生活中完全相反的。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清醒时的各种感觉都是通过梦来准备的,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从梦的结构和运用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欺骗自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