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末玩淘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方原望着粉脸儿尽是沮丧,求助似望着自己的小苑,还有怯生生站在她身边的方和,惊恐的眼神不时望望自己,瞧瞧公主,浑然不知大人在闹腾什么。
今日公主也太不留情面,方原心儿也是一软,说道,“方和册封之事,今日暂且作罢,容后再议。”
他这么一说,就是暂时搁置了方和的册封问题,既不册封王世子,也不册封亲王。明里是站在公道的立场,其实是偏向小苑、方和。
公主微微一怔,还是接受了方原的建议,“好,就照驸马说的办。”
方和册封之事暂告一段落,小苑突然开口问道,“公子,册封之事暂且不提,那和儿出阁读书之事呢?”
明朝的皇子,三岁便要开始读书习字。
而东林党群臣所谓的出阁读书,可不止是简简单单的读书习字、学习经史典籍,而是成为储君的先决条件。当年东林党和万历皇帝争国本,争出阁读书也是其中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明光宗二十几岁还没出阁读书,并不是某些半桶水历史研究者所理解的,明光宗二十多年还不识字,还是个文盲。
平民的儿子几岁就开始读书习字,大明帝国接班候选人之一的明光宗,二十多岁还不能读书,是个文盲。这种匪夷所思的结论,也只有当今的键盘历史学者能研究出来。
小小的一个出阁读书为什么能成为册封储君的先决条件,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因按照明朝祖制,身为太子,还是亲王,虽然同是读书,所学的内容则是大大不同。
崇祯皇帝当年作为亲王,当初学习的内容就是孔孟之道,朱程理学之类令人安分守己的学问。
孔孟之道、朱程理学,是为了巩固帝王江山而存在的,所以对权力斗争、对历史的讲解就是类似于天方夜谭的小说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愚民政策,将历史写成了好人和坏人,贤臣和小人之间的争斗。只要亲小人远贤臣,国家就会败亡;而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就会兴盛。
崇祯就是从小时候起,这种历史童话故事看多了,所以上位之初,因为对权力的认知太过浅薄,才会被东林党、袁崇焕给忽悠瘸了。认为只要重用贤臣的代表东林党,袁崇焕,打击小人的代表魏忠贤、阉党,大明就会兴盛。
结果直到关宁军被袁崇焕搞成了关宁军阀,崇祯才醒悟过来,但已为时过晚。
真正作为大明帝国接班人的天启皇帝,自小所学的远远不止孔孟之道,朱程理学,还有对帝王来说更重要的法家学说,法、术、势的帝王之术。在帝王之术里,根本就没有贤臣、小人之分,而是强调利益关系和制衡。
当然单纯的帝王之术,也是治理不好天下的。明朝最典型的一个反面教材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他自以为比他爷爷朱元璋还英明,即位之初,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几个想借机上位的野心家忽悠着去玩帝王之术,看哪个大明藩王都像是乱臣贼子。于是亲手打破了朱元璋替他布好的制衡之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无论孔孟之道,还是帝王之术,都是帝王接班人必须要涉猎的,绝不能偏科偏学,而寻常亲王显然是不能尽数涉猎的。
所以,明光宗并不是不识字,是文盲,而是自小没有经过专业的帝王培训,只是按照寻常亲王的学科在进行教育。直到东林党诸人争取到出阁读书的机会后,才开始系统的帝王课程培养,也就是意味着真正的成为了帝国接班人。
在关系到方和出阁读书的事儿上,是将方和当成摄政王府的接班人来培养呢?还是按照寻常的郡王来培养呢?就是摆在方原面前的一道难题。
/>
方原望着粉脸儿尽是沮丧,求助似望着自己的小苑,还有怯生生站在她身边的方和,惊恐的眼神不时望望自己,瞧瞧公主,浑然不知大人在闹腾什么。
今日公主也太不留情面,方原心儿也是一软,说道,“方和册封之事,今日暂且作罢,容后再议。”
他这么一说,就是暂时搁置了方和的册封问题,既不册封王世子,也不册封亲王。明里是站在公道的立场,其实是偏向小苑、方和。
公主微微一怔,还是接受了方原的建议,“好,就照驸马说的办。”
方和册封之事暂告一段落,小苑突然开口问道,“公子,册封之事暂且不提,那和儿出阁读书之事呢?”
明朝的皇子,三岁便要开始读书习字。
而东林党群臣所谓的出阁读书,可不止是简简单单的读书习字、学习经史典籍,而是成为储君的先决条件。当年东林党和万历皇帝争国本,争出阁读书也是其中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明光宗二十几岁还没出阁读书,并不是某些半桶水历史研究者所理解的,明光宗二十多年还不识字,还是个文盲。
平民的儿子几岁就开始读书习字,大明帝国接班候选人之一的明光宗,二十多岁还不能读书,是个文盲。这种匪夷所思的结论,也只有当今的键盘历史学者能研究出来。
小小的一个出阁读书为什么能成为册封储君的先决条件,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因按照明朝祖制,身为太子,还是亲王,虽然同是读书,所学的内容则是大大不同。
崇祯皇帝当年作为亲王,当初学习的内容就是孔孟之道,朱程理学之类令人安分守己的学问。
孔孟之道、朱程理学,是为了巩固帝王江山而存在的,所以对权力斗争、对历史的讲解就是类似于天方夜谭的小说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愚民政策,将历史写成了好人和坏人,贤臣和小人之间的争斗。只要亲小人远贤臣,国家就会败亡;而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就会兴盛。
崇祯就是从小时候起,这种历史童话故事看多了,所以上位之初,因为对权力的认知太过浅薄,才会被东林党、袁崇焕给忽悠瘸了。认为只要重用贤臣的代表东林党,袁崇焕,打击小人的代表魏忠贤、阉党,大明就会兴盛。
结果直到关宁军被袁崇焕搞成了关宁军阀,崇祯才醒悟过来,但已为时过晚。
真正作为大明帝国接班人的天启皇帝,自小所学的远远不止孔孟之道,朱程理学,还有对帝王来说更重要的法家学说,法、术、势的帝王之术。在帝王之术里,根本就没有贤臣、小人之分,而是强调利益关系和制衡。
当然单纯的帝王之术,也是治理不好天下的。明朝最典型的一个反面教材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他自以为比他爷爷朱元璋还英明,即位之初,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几个想借机上位的野心家忽悠着去玩帝王之术,看哪个大明藩王都像是乱臣贼子。于是亲手打破了朱元璋替他布好的制衡之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无论孔孟之道,还是帝王之术,都是帝王接班人必须要涉猎的,绝不能偏科偏学,而寻常亲王显然是不能尽数涉猎的。
所以,明光宗并不是不识字,是文盲,而是自小没有经过专业的帝王培训,只是按照寻常亲王的学科在进行教育。直到东林党诸人争取到出阁读书的机会后,才开始系统的帝王课程培养,也就是意味着真正的成为了帝国接班人。
在关系到方和出阁读书的事儿上,是将方和当成摄政王府的接班人来培养呢?还是按照寻常的郡王来培养呢?就是摆在方原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