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 重回三国 (1/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水浒有天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苏州大学徐山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
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
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
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长话短说,随着华夏版图的日益扩大,龙图腾传便天下!华夏人也称为龙的传人!
“可以回归了?也可以直接穿越新出来的数重天通往的秦汉等等时空?”李陵瞪大眼睛,而且这个时空,因为他身上汇集的大国气运太过庞大,天道已经开始排斥他了,不是纣王,而是李陵。
大一统的秦朝,现在对他吸引力太弱了,因为大商比他更早的对华夏大一统了,也推行了外分封内郡县的制度,由于军政权利没有完全下放,当然不会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吞并,也不会有刘邦汉初的畸形社会结构,分封与郡县这两种矛盾对立的制度共存,以至于分封诸侯尾大不掉时还要“削藩”。
那么汉末三国无疑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时代了,而且李陵不需要像先前那样选择关羽之后就被捆绑,到了汉末不能再随时随地穿越,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带着水浒大军穿越汉末了!
当然,李陵已经腻味了争霸,只想到三国见识一番名将与著名的美女们,低调做人即可,混混日子即可!
“嗯,就直接到三国吧!”李陵说道,“汉末三国之初,董卓祸乱朝纲之前!”
说三国,要从董卓说起,正是他的乱政毁了汉朝仅剩的一点威势,也间接造就了纷乱的三国。
董卓是西北人,那里是汉王朝的边疆,胡汉杂居,羌人、鲜卑人和汉人都有,成分复杂就容易出乱子,造反、民变时常发生,养出了这里彪悍的民风。董卓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性情豪爽,这样的人总是善于结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阶级,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远远不如。但有这份家底,加上他为人又慷慨豪爽,渐渐地也结交了很多四方的豪杰。
青年时代的董卓喜欢仗义行侠,于是就在西北游历,当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们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杰结为朋友,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有的是当地的小军头,有的甚至兼职干些打家劫舍的行径,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时常有胡人来董卓家中拜访,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宰杀来款待客人,那时候的耕牛都是相当珍贵的财产,这番盛情搞的这些客人感动的不行,他们回去之后纷纷宣扬董卓的情谊,合计着要报答董卓。
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他们每人出几头牲畜,凑一起作为礼物送给董卓,结果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足有千余头牲畜,一齐送给董卓。当时的场面一定不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董卓立刻声名远扬,远近的豪杰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请客吃饭就让这些胡人对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艺,力大过人,纵马奔驰的时候还能够左右开弓,连胡人也很少比得上,这让崇尚勇武的西方汉子们人人佩服。当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让他负责本地的治安,缉捕盗贼。后来凉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属,率骑兵讨伐塞外的胡人盗匪,董卓大破这些匪徒,斩杀千人,可见董卓的声名也是打出来的。
乱世战事不断,勇武的人机会多多,要是再有些权谋,那就更容易得到权势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西北的鲜卑人与羌人联合起来叛乱,朝廷派名将张奂率大军平叛,董卓也被征召,在军中担任“军司马”,算是一个低级军官。战事顺利,董卓也因为军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赏赐了一些财物,董卓又一次显示自己的慷慨,他说,虽然立下功劳的是我,但是这些赏赐应该让将士们一起享有嘛。
于是把所有财物全分给将士,自己一点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无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钓誉而已,将士们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张奂却看的明白,十分讨厌他的为人。
不久战事再起,“黄巾之乱”爆发,汉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响应,朝廷派名士卢植为帅前往冀州,董卓也在军中,本来连战连胜,没想到,卢植因为没有向宦官行贿而被罢免。
这时董卓的机会来了,跟这些宦官们搭关系交朋友当然是他擅长的喽,他很快如愿以偿,朝廷封他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位置继续平定黄巾。这下董卓可谓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卢植这海内大儒的地位,大军能服他吗?
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自鸣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大军连吃败仗,董卓束手无策,最后终于被朝廷罢免,送到军事法庭审判。本来董卓被判了重罪,结果他运气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毕竟没了,但董卓自有办法,他上下打点,等待新的机会。乱世果然不缺机会,董卓的老家凉州发生叛乱,这次是汉人韩遂等人联合羌人一起造反,声势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职更进一步,封为“中郎将”。但这次的造反派实力更强,战事持续了两三年也没有结果,叛军始终没有消灭,反而董卓这位统兵大将开始尾大不掉。
这时的皇帝汉灵帝已经生了重病,开始不放心董卓,毕竟董卓是西凉人,在当地本有声望,现在麾下掌握大军,他可不像是那么忠君爱国的人。于是皇帝下旨封董卓为“并州牧”,意思就是给你升职加薪,但你自己去东方的并州上任,把军队留下来交给别人统领。
可是董卓不干了,他已经发展成半独立的军阀,麾下的大军是他最看重的本钱,只是他也不想就这么造反,就谎称:“我这些将士跟着我时间太长,舍不得离开我,能不能把大军一起带到并州。”
朝廷当然不干,催促他早点上任,董卓继续跟朝廷扯皮:“我麾下这些羌胡士兵说军饷和赏赐都不够,拉着我的车马不让我走,这些胡人就像狗一样乖戾,我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留下来慢慢安抚他们。”虽然知道董卓在说瞎话,但朝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事情就拖了下来。
汉灵帝很快去世,汉少帝刘辩继位,皇帝太小,朝中执掌大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势力“十常侍”,两边斗得厉害,何进的幕僚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招边疆的部队来京城勤王,诛杀宦官。
其实宦官权利再大也都在宫廷里,也没有军权,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带几百亲兵也就把他们灭了,非要等边疆的军队来京城,结果勤王大军没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抢先杀了何进,何进麾下的袁术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横下一条心杀进皇宫诛杀宦官。
闹到最后,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带兵进京,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没人敢再争,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这时已大约六十多岁,年纪大了往往更自负,他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
&... -->>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苏州大学徐山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
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
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
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长话短说,随着华夏版图的日益扩大,龙图腾传便天下!华夏人也称为龙的传人!
“可以回归了?也可以直接穿越新出来的数重天通往的秦汉等等时空?”李陵瞪大眼睛,而且这个时空,因为他身上汇集的大国气运太过庞大,天道已经开始排斥他了,不是纣王,而是李陵。
大一统的秦朝,现在对他吸引力太弱了,因为大商比他更早的对华夏大一统了,也推行了外分封内郡县的制度,由于军政权利没有完全下放,当然不会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吞并,也不会有刘邦汉初的畸形社会结构,分封与郡县这两种矛盾对立的制度共存,以至于分封诸侯尾大不掉时还要“削藩”。
那么汉末三国无疑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时代了,而且李陵不需要像先前那样选择关羽之后就被捆绑,到了汉末不能再随时随地穿越,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带着水浒大军穿越汉末了!
当然,李陵已经腻味了争霸,只想到三国见识一番名将与著名的美女们,低调做人即可,混混日子即可!
“嗯,就直接到三国吧!”李陵说道,“汉末三国之初,董卓祸乱朝纲之前!”
说三国,要从董卓说起,正是他的乱政毁了汉朝仅剩的一点威势,也间接造就了纷乱的三国。
董卓是西北人,那里是汉王朝的边疆,胡汉杂居,羌人、鲜卑人和汉人都有,成分复杂就容易出乱子,造反、民变时常发生,养出了这里彪悍的民风。董卓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性情豪爽,这样的人总是善于结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阶级,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远远不如。但有这份家底,加上他为人又慷慨豪爽,渐渐地也结交了很多四方的豪杰。
青年时代的董卓喜欢仗义行侠,于是就在西北游历,当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们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杰结为朋友,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有的是当地的小军头,有的甚至兼职干些打家劫舍的行径,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时常有胡人来董卓家中拜访,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宰杀来款待客人,那时候的耕牛都是相当珍贵的财产,这番盛情搞的这些客人感动的不行,他们回去之后纷纷宣扬董卓的情谊,合计着要报答董卓。
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他们每人出几头牲畜,凑一起作为礼物送给董卓,结果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足有千余头牲畜,一齐送给董卓。当时的场面一定不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董卓立刻声名远扬,远近的豪杰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请客吃饭就让这些胡人对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艺,力大过人,纵马奔驰的时候还能够左右开弓,连胡人也很少比得上,这让崇尚勇武的西方汉子们人人佩服。当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让他负责本地的治安,缉捕盗贼。后来凉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属,率骑兵讨伐塞外的胡人盗匪,董卓大破这些匪徒,斩杀千人,可见董卓的声名也是打出来的。
乱世战事不断,勇武的人机会多多,要是再有些权谋,那就更容易得到权势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西北的鲜卑人与羌人联合起来叛乱,朝廷派名将张奂率大军平叛,董卓也被征召,在军中担任“军司马”,算是一个低级军官。战事顺利,董卓也因为军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赏赐了一些财物,董卓又一次显示自己的慷慨,他说,虽然立下功劳的是我,但是这些赏赐应该让将士们一起享有嘛。
于是把所有财物全分给将士,自己一点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无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钓誉而已,将士们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张奂却看的明白,十分讨厌他的为人。
不久战事再起,“黄巾之乱”爆发,汉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响应,朝廷派名士卢植为帅前往冀州,董卓也在军中,本来连战连胜,没想到,卢植因为没有向宦官行贿而被罢免。
这时董卓的机会来了,跟这些宦官们搭关系交朋友当然是他擅长的喽,他很快如愿以偿,朝廷封他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位置继续平定黄巾。这下董卓可谓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卢植这海内大儒的地位,大军能服他吗?
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自鸣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大军连吃败仗,董卓束手无策,最后终于被朝廷罢免,送到军事法庭审判。本来董卓被判了重罪,结果他运气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毕竟没了,但董卓自有办法,他上下打点,等待新的机会。乱世果然不缺机会,董卓的老家凉州发生叛乱,这次是汉人韩遂等人联合羌人一起造反,声势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职更进一步,封为“中郎将”。但这次的造反派实力更强,战事持续了两三年也没有结果,叛军始终没有消灭,反而董卓这位统兵大将开始尾大不掉。
这时的皇帝汉灵帝已经生了重病,开始不放心董卓,毕竟董卓是西凉人,在当地本有声望,现在麾下掌握大军,他可不像是那么忠君爱国的人。于是皇帝下旨封董卓为“并州牧”,意思就是给你升职加薪,但你自己去东方的并州上任,把军队留下来交给别人统领。
可是董卓不干了,他已经发展成半独立的军阀,麾下的大军是他最看重的本钱,只是他也不想就这么造反,就谎称:“我这些将士跟着我时间太长,舍不得离开我,能不能把大军一起带到并州。”
朝廷当然不干,催促他早点上任,董卓继续跟朝廷扯皮:“我麾下这些羌胡士兵说军饷和赏赐都不够,拉着我的车马不让我走,这些胡人就像狗一样乖戾,我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留下来慢慢安抚他们。”虽然知道董卓在说瞎话,但朝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事情就拖了下来。
汉灵帝很快去世,汉少帝刘辩继位,皇帝太小,朝中执掌大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势力“十常侍”,两边斗得厉害,何进的幕僚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招边疆的部队来京城勤王,诛杀宦官。
其实宦官权利再大也都在宫廷里,也没有军权,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带几百亲兵也就把他们灭了,非要等边疆的军队来京城,结果勤王大军没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抢先杀了何进,何进麾下的袁术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横下一条心杀进皇宫诛杀宦官。
闹到最后,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带兵进京,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没人敢再争,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这时已大约六十多岁,年纪大了往往更自负,他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