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抗战惊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151219195,亚布拉汉,第十一号狙击手,浮生若如一场梦,读书的人,allenmao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如意。
*******************************************************************
冬季大反攻在起初阶段与历史上是变化不大的,毕竟各军各部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打法,尽管国府有具体的指示,但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但随着反攻的持续进行,各军发现虽经过整训,但在装备和战力仍不及日军,战斗的规模越大,日军参战的兵力越多,其附带的重武器带来的伤害越大,部队因此损伤很大,收效却不显著。
国*军与日军进行主力对战往往是胜少败多,指挥水平、协调配合是重要的原因,重武器的差距也是很难弥补的缺陷。但如果是师、团级的战斗,使用的主要是轻武器,差距便不是特别明显。
所以,各军开始注重国府的建议和策略,以军、师、团规模继续进行轮番作战,针对敌人的目标也转为联队、大队、中队级别的薄弱之处。这样的转变,使冬季大反攻持续的时间更长,战斗规模小却次数多,也使杨天风的目的达到了大半。
冬季大整训、大练兵、大比武,技术兵种大急训、大扩充,武器装备大生产,工厂大建设,各种设施大修筑……
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永城根据地在这个冬季却是异常火热、忙碌,军队的数量、装备和战力在不断提升,但这不是外人能知道的,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民用工厂企业的遍地开花。
依托军工厂生产制造的机器设备,以及煤化厂生产的甘油、橡胶、染料等产品,牙膏、牙粉厂,胶鞋、雨衣厂,织布厂、制衣厂,卷烟厂,搪瓷厂,肥皂厂,造纸厂等等,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在无偿的技术扶持下,以惊人的速度在根据地内兴办建成。
尽管这些工厂都是新建,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但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基于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发展的前景也是光明的。
民用工厂的原料需求,大大促进了煤化产业的发展。在杨天风的建议下,煤化厂派出技术人员,扶持帮助几家民用工厂建起了简单的煤化生产,以生产制造焦炭、焦油、煤油、甘油、草磺酸等初级产品为主。
让利于民,从而最充分地利用民间资本、人力,达到上游、下游产业的互相促进,增加财税和民众收入,丰富民用,抵制日伪的经济侵略和封锁……
其实,并不只是杨天风注重经济发展,大后方的国府和沦陷区的八路军也同样意识到经济是支撑军事的支柱。但一个政策方法有误,官僚主义、腐败便毁了其大半的努力;另一个是没有资金和技术,也缺乏能提供稳固安全发展环境的根据地。
当然,杨天风对让利于民也有自己的限度,煤化精加工和制药产业便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抗疟药物氯喹、抗感染药物磺胺、黑死病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抗结核新药异烟肼,有的正从实验室制取向规模化生产过渡,有的已经能够批量生产,那可是暴利。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能获得很好的销售。
暴利就暴利吧,杨天风需要钱发展军工,生产武器,扩充军队,也从没把自己当成是救世主。当然,所谓的暴利是与药物的生产成本相比较的,若是和进口药物比,那还是差得不少。
接手豫西各县的政务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驻防当地的孙桐萱、李铁军用枪杆子给了杨天风实质上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他们作为军人没有资格干预政务,给了杨天风是最好的选择。按照杨天风的承诺和保证,他们将从地方财赋中得到粮饷的补充,伤残、阵亡将士的抚恤也会与新七军相同,另外还有武器装备上的补充加强。
杂牌军嘛,既然国府不重视,也只能靠自己来改善待遇了。杨天风的新七军也应该属于杂牌,可看人家干得风生水起,武器装备、粮饷物资比中央军也不差,甚至要更好。而新七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编制,杨天风也养得起,他们是不超出一人,却还过得紧紧巴巴。
靠战绩让国府另眼相看,这当然是个好办法,可粮饷不充、武器不精,又拿什么去博取战功呢?
孙桐萱早就看得清楚明白,与杨天风合作一回,自己部队的装备水平便提高一些。只要卖力气,不玩心眼儿,杨天风还是很慷慨大度的。到现在为止,第三集团军只在机枪数量上便比以前增长了近一倍,更不要说其他的武器了。
骑八师的马彪算是第二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从装备很差到基本与其他国*军部队持平,这才用了多长时间?至于战损,打鬼子是为国征战,那不是应该应分的事情吗?
李铁军来得比较晚,可也在冬季大反攻前得到了杨天风供应的一批武器弹药。再者,他是归孙桐萱指挥的,对杨天风的印象不错,更习惯于听令行事。
摆平驻军,接手政务,杨天风算是解决了一件大事,而时间也在各地国*军此起彼伏的大反攻中进入了一九四零年。
……………
元旦很平淡地过去了,当时的人们都不注重这个阳历的节日,没有什么气氛,杨天风也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家都没回。
电报、电话已经连通了豫皖边区的几个主要县城和重要地方,无论是军事上的协调指挥,还是政务上的请示汇报,以及军工、煤化等产业的技术指导,都很便利快捷,已经不用杨天风太过东奔西跑、跋涉奔波。最主要的还是军官的培养和成熟,减轻了杨天风很大的工作压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杨天风本来是有条件长住毫州,与家人朝夕相处的。但他还是把大多的时间放在了芒砀群山中的军工产业上,除了灰机的研制和飞行员的培养,他还在进行一项划时代的研发,要吹响微电子革命的号角。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 -->>
感谢151219195,亚布拉汉,第十一号狙击手,浮生若如一场梦,读书的人,allenmao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如意。
*******************************************************************
冬季大反攻在起初阶段与历史上是变化不大的,毕竟各军各部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打法,尽管国府有具体的指示,但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但随着反攻的持续进行,各军发现虽经过整训,但在装备和战力仍不及日军,战斗的规模越大,日军参战的兵力越多,其附带的重武器带来的伤害越大,部队因此损伤很大,收效却不显著。
国*军与日军进行主力对战往往是胜少败多,指挥水平、协调配合是重要的原因,重武器的差距也是很难弥补的缺陷。但如果是师、团级的战斗,使用的主要是轻武器,差距便不是特别明显。
所以,各军开始注重国府的建议和策略,以军、师、团规模继续进行轮番作战,针对敌人的目标也转为联队、大队、中队级别的薄弱之处。这样的转变,使冬季大反攻持续的时间更长,战斗规模小却次数多,也使杨天风的目的达到了大半。
冬季大整训、大练兵、大比武,技术兵种大急训、大扩充,武器装备大生产,工厂大建设,各种设施大修筑……
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永城根据地在这个冬季却是异常火热、忙碌,军队的数量、装备和战力在不断提升,但这不是外人能知道的,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民用工厂企业的遍地开花。
依托军工厂生产制造的机器设备,以及煤化厂生产的甘油、橡胶、染料等产品,牙膏、牙粉厂,胶鞋、雨衣厂,织布厂、制衣厂,卷烟厂,搪瓷厂,肥皂厂,造纸厂等等,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在无偿的技术扶持下,以惊人的速度在根据地内兴办建成。
尽管这些工厂都是新建,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但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基于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发展的前景也是光明的。
民用工厂的原料需求,大大促进了煤化产业的发展。在杨天风的建议下,煤化厂派出技术人员,扶持帮助几家民用工厂建起了简单的煤化生产,以生产制造焦炭、焦油、煤油、甘油、草磺酸等初级产品为主。
让利于民,从而最充分地利用民间资本、人力,达到上游、下游产业的互相促进,增加财税和民众收入,丰富民用,抵制日伪的经济侵略和封锁……
其实,并不只是杨天风注重经济发展,大后方的国府和沦陷区的八路军也同样意识到经济是支撑军事的支柱。但一个政策方法有误,官僚主义、腐败便毁了其大半的努力;另一个是没有资金和技术,也缺乏能提供稳固安全发展环境的根据地。
当然,杨天风对让利于民也有自己的限度,煤化精加工和制药产业便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抗疟药物氯喹、抗感染药物磺胺、黑死病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抗结核新药异烟肼,有的正从实验室制取向规模化生产过渡,有的已经能够批量生产,那可是暴利。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能获得很好的销售。
暴利就暴利吧,杨天风需要钱发展军工,生产武器,扩充军队,也从没把自己当成是救世主。当然,所谓的暴利是与药物的生产成本相比较的,若是和进口药物比,那还是差得不少。
接手豫西各县的政务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驻防当地的孙桐萱、李铁军用枪杆子给了杨天风实质上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他们作为军人没有资格干预政务,给了杨天风是最好的选择。按照杨天风的承诺和保证,他们将从地方财赋中得到粮饷的补充,伤残、阵亡将士的抚恤也会与新七军相同,另外还有武器装备上的补充加强。
杂牌军嘛,既然国府不重视,也只能靠自己来改善待遇了。杨天风的新七军也应该属于杂牌,可看人家干得风生水起,武器装备、粮饷物资比中央军也不差,甚至要更好。而新七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编制,杨天风也养得起,他们是不超出一人,却还过得紧紧巴巴。
靠战绩让国府另眼相看,这当然是个好办法,可粮饷不充、武器不精,又拿什么去博取战功呢?
孙桐萱早就看得清楚明白,与杨天风合作一回,自己部队的装备水平便提高一些。只要卖力气,不玩心眼儿,杨天风还是很慷慨大度的。到现在为止,第三集团军只在机枪数量上便比以前增长了近一倍,更不要说其他的武器了。
骑八师的马彪算是第二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从装备很差到基本与其他国*军部队持平,这才用了多长时间?至于战损,打鬼子是为国征战,那不是应该应分的事情吗?
李铁军来得比较晚,可也在冬季大反攻前得到了杨天风供应的一批武器弹药。再者,他是归孙桐萱指挥的,对杨天风的印象不错,更习惯于听令行事。
摆平驻军,接手政务,杨天风算是解决了一件大事,而时间也在各地国*军此起彼伏的大反攻中进入了一九四零年。
……………
元旦很平淡地过去了,当时的人们都不注重这个阳历的节日,没有什么气氛,杨天风也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家都没回。
电报、电话已经连通了豫皖边区的几个主要县城和重要地方,无论是军事上的协调指挥,还是政务上的请示汇报,以及军工、煤化等产业的技术指导,都很便利快捷,已经不用杨天风太过东奔西跑、跋涉奔波。最主要的还是军官的培养和成熟,减轻了杨天风很大的工作压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杨天风本来是有条件长住毫州,与家人朝夕相处的。但他还是把大多的时间放在了芒砀群山中的军工产业上,除了灰机的研制和飞行员的培养,他还在进行一项划时代的研发,要吹响微电子革命的号角。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