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抗战惊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九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而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才终于在贝尔实验室问世。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一百倍,但它的外形却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基于目前的制造工艺,杨天风不奢望制造出那么小的半导体器件,但却希望能用比较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
如果这项研发获得成功,首先是军队的通讯器材能够实现小型化、便携化,以及提高通讯距离和质量;其次是使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研制成为可能。
呵呵,其实无线电近炸引信并不是杨天风所需要,他最想研制出来的是红外线夜视仪和无线电导航设备。
由于日军的空中优势,新七军在数次作战中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进行调动并展开攻击。杨天风认为这个夜袭的传统应该继承并发扬,以最大程度的抵消日军明视状态下的火力优势。
而类似于二战后期出现的,德国的吸血鬼单兵夜视仪和美国的T120夜视仪,都是主动式夜视仪,特点是结构原理相对简单,缺点是无法离开红外照射,而照射光线可能被对方的观测仪器发现从而暴露位置。
要对付日本鬼子,主动式夜视仪的缺点便是可以忽略的,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杨天风要解决的问题,是红外线夜视仪巨大的耗电量。生产制造大容量电池是一条路;使用晶体管,则解决困难就更容易了。
至于无线电导航,早在一九一一年,就有人研究了无线电波的定向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伦敦时就使用了原始的地面无线电测向导航,而机载无线电测向仪是在二十年代才得到实际应用,并在二战时得到迅猛发展。
第一个登场的带有攻击性的导航系统,是德国的Knickebein(意为“弯腿”)定位体系。其后,德国又研发了X-Gera:t系统、独眼-Y-Gera:t系统,在德国空军的“月光奏鸣曲”行动中,英国的考文垂等城市遭到摧毁性轰炸。
饱受轰炸之苦的英国也不甘落后,相继研发了Gee系统、Ob双簧管系统、H2S地形雷达,通过夜间的千机大轰炸,便科隆化为瓦砾和焦土。
如果不加干扰的话,这些导航系统的精度在当时算是矫矫者,有记载在180英里处误差仅为十八米,也就是误差为距离的1%。
杨天风早就构想着在时机成熟时,利用超轻*型灰机和老式的双翼机,对日军的飞机场进行夜间轰炸,从而在局部消灭鬼子的空中优势,以便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会战。
所谓的时机成熟,自然包括导航系统,能指示飞机航向正确,在夜间抵达日军机场;轰炸完毕后,又能导引飞机安全回家。
看起来任务是繁重、艰巨的,但杨天风预定的大反攻时间可是在一九四二年以后,当鬼子陷入两面作战,并且在南面战场陷入被动,那时候才将是他奋力出拳、痛击鬼子的时候。
这样看来,杨天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铺垫,在准备。因为他相信那句话“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抛弃了价格昂贵且难以寻找的锗,杨天风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硅开始着手,开始了制造半导体晶体管的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开始用硅制作雷达的高频晶体检波器。但所用的硅纯度很低又非单晶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直到一九五零年制出第一只硅晶体管,才提高了人们制备优质硅单晶的兴趣,并开始了不断的发明和创造。
对于杨天风来说,制备优质硅单晶的方法不是问题,他要采用的是后世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氢还原三氯氢硅法。尽管限于技术条件,暂时不能实用硅外延生长单晶技术,但生产出来的硅的纯度,已经满足生产一般的晶体管、整流器、闸流管等元器件的条件。
汽化器、还原炉、温控系统、精馏塔、精密分析仪、玻璃加工机器等机器设备或外购,或自制,利用兵工厂和精密机床和煤化厂的建设经验,杨天风又从中央电工器材厂聘请了几位专家,塞进去一些自己挑选的品学兼优的知识青年,终于是能把电子实验室建立起来了。
这样一个摊子是建起来了,但要在晶体管上出成果,杨天风保守估计也要在一年以后。当然,中央电工器材厂借助于之前从美国引进的真空电子管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又得到了杨天风所提供的先进工艺,电子管的生产制造却是有明显进步。
考虑到晶体管的研制周期,以及晶体管也不能全面取代电子管,杨天风早就拿出巨资,托了军统的关系,通过国府的资源委员会从美国购买真空电子管的制造设备。据最新收到的消息,这套设备已经运至缅甸仰光。
杨天风只好再走关系进行疏通。否则,堆积在仰光待运国内的物资成千上万吨,依靠国府的运输能力,以及当时运输货物的种种黑幕,估计到日本人打到缅甸,他要的这些机器设备还没启运呢!
运输货物还有黑幕?别人不知道,杨天风可是心中清楚。从外国订购的物资不知牵扯了多少达官贵人,不知有多少都中饱了私囊。
在国难当头之际,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付出牺牲的人,但也总是有令人忿恨又无奈的事情发生。在和平时期,人们或许还能忍耐,毕竟还没到不揭竿而起便活不下去的地步;但在外来侵略、战火纷飞时,内部的问题便会放大,人们的意识也在觉醒,不满和怨恨便会更加放大。
好在永城根据地从无到有,是从鬼子和伪军手中抢来的,如同是另起炉灶,环境单纯,范围较小。加上杨天风一直重视,从根本上改造,施法严厉,才没有落到与其他国统区一样的境地。
………….(未完待续。)
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九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而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才终于在贝尔实验室问世。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一百倍,但它的外形却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基于目前的制造工艺,杨天风不奢望制造出那么小的半导体器件,但却希望能用比较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
如果这项研发获得成功,首先是军队的通讯器材能够实现小型化、便携化,以及提高通讯距离和质量;其次是使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研制成为可能。
呵呵,其实无线电近炸引信并不是杨天风所需要,他最想研制出来的是红外线夜视仪和无线电导航设备。
由于日军的空中优势,新七军在数次作战中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进行调动并展开攻击。杨天风认为这个夜袭的传统应该继承并发扬,以最大程度的抵消日军明视状态下的火力优势。
而类似于二战后期出现的,德国的吸血鬼单兵夜视仪和美国的T120夜视仪,都是主动式夜视仪,特点是结构原理相对简单,缺点是无法离开红外照射,而照射光线可能被对方的观测仪器发现从而暴露位置。
要对付日本鬼子,主动式夜视仪的缺点便是可以忽略的,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杨天风要解决的问题,是红外线夜视仪巨大的耗电量。生产制造大容量电池是一条路;使用晶体管,则解决困难就更容易了。
至于无线电导航,早在一九一一年,就有人研究了无线电波的定向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伦敦时就使用了原始的地面无线电测向导航,而机载无线电测向仪是在二十年代才得到实际应用,并在二战时得到迅猛发展。
第一个登场的带有攻击性的导航系统,是德国的Knickebein(意为“弯腿”)定位体系。其后,德国又研发了X-Gera:t系统、独眼-Y-Gera:t系统,在德国空军的“月光奏鸣曲”行动中,英国的考文垂等城市遭到摧毁性轰炸。
饱受轰炸之苦的英国也不甘落后,相继研发了Gee系统、Ob双簧管系统、H2S地形雷达,通过夜间的千机大轰炸,便科隆化为瓦砾和焦土。
如果不加干扰的话,这些导航系统的精度在当时算是矫矫者,有记载在180英里处误差仅为十八米,也就是误差为距离的1%。
杨天风早就构想着在时机成熟时,利用超轻*型灰机和老式的双翼机,对日军的飞机场进行夜间轰炸,从而在局部消灭鬼子的空中优势,以便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会战。
所谓的时机成熟,自然包括导航系统,能指示飞机航向正确,在夜间抵达日军机场;轰炸完毕后,又能导引飞机安全回家。
看起来任务是繁重、艰巨的,但杨天风预定的大反攻时间可是在一九四二年以后,当鬼子陷入两面作战,并且在南面战场陷入被动,那时候才将是他奋力出拳、痛击鬼子的时候。
这样看来,杨天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铺垫,在准备。因为他相信那句话“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抛弃了价格昂贵且难以寻找的锗,杨天风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硅开始着手,开始了制造半导体晶体管的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开始用硅制作雷达的高频晶体检波器。但所用的硅纯度很低又非单晶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直到一九五零年制出第一只硅晶体管,才提高了人们制备优质硅单晶的兴趣,并开始了不断的发明和创造。
对于杨天风来说,制备优质硅单晶的方法不是问题,他要采用的是后世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氢还原三氯氢硅法。尽管限于技术条件,暂时不能实用硅外延生长单晶技术,但生产出来的硅的纯度,已经满足生产一般的晶体管、整流器、闸流管等元器件的条件。
汽化器、还原炉、温控系统、精馏塔、精密分析仪、玻璃加工机器等机器设备或外购,或自制,利用兵工厂和精密机床和煤化厂的建设经验,杨天风又从中央电工器材厂聘请了几位专家,塞进去一些自己挑选的品学兼优的知识青年,终于是能把电子实验室建立起来了。
这样一个摊子是建起来了,但要在晶体管上出成果,杨天风保守估计也要在一年以后。当然,中央电工器材厂借助于之前从美国引进的真空电子管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又得到了杨天风所提供的先进工艺,电子管的生产制造却是有明显进步。
考虑到晶体管的研制周期,以及晶体管也不能全面取代电子管,杨天风早就拿出巨资,托了军统的关系,通过国府的资源委员会从美国购买真空电子管的制造设备。据最新收到的消息,这套设备已经运至缅甸仰光。
杨天风只好再走关系进行疏通。否则,堆积在仰光待运国内的物资成千上万吨,依靠国府的运输能力,以及当时运输货物的种种黑幕,估计到日本人打到缅甸,他要的这些机器设备还没启运呢!
运输货物还有黑幕?别人不知道,杨天风可是心中清楚。从外国订购的物资不知牵扯了多少达官贵人,不知有多少都中饱了私囊。
在国难当头之际,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付出牺牲的人,但也总是有令人忿恨又无奈的事情发生。在和平时期,人们或许还能忍耐,毕竟还没到不揭竿而起便活不下去的地步;但在外来侵略、战火纷飞时,内部的问题便会放大,人们的意识也在觉醒,不满和怨恨便会更加放大。
好在永城根据地从无到有,是从鬼子和伪军手中抢来的,如同是另起炉灶,环境单纯,范围较小。加上杨天风一直重视,从根本上改造,施法严厉,才没有落到与其他国统区一样的境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