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从神童到经济奇才
刘晏(公元718年—公元780年),曹州南华人,字士安,自幼就有神童之誉。刘晏出生时正值大唐开元全盛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年仅8岁的刘晏自作《东封书》,令唐玄宗惊叹不已,令宰相张说试其才能。张说测试后大为称奇,对玄宗说:“国瑞也。”龙颜大悦的唐玄宗当即授任刘晏秘书省正字,刘晏神童之誉名震一时。
此后,刘晏被玄宗带到长安城里,在长安城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一去就是16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三月,刘晏出任山西夏县县令,后来因为政绩卓著,又调为温县(今属河南)令。在地方上,刘晏组织农民筑堤修坝,蓄水防灾,沟通渠网,同时运用粜籴的方式维护农民的利益。这是刘晏理财思想的初步实践,聚敛财富而不劳民伤民,用自己的才能和理财方法使国家富裕。当刘晏要离开温县升任侍御史时,百姓用刻石立颂德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为民造福的能吏的感激之情。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突然从盛世的顶峰跌落下来,刘晏也逃难到襄阳。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欲任他为官,但刘晏看出李璘有不轨之心,坚决推辞。当时肃宗在灵武组建朝廷,刘晏升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当刘晏赴任走到吴郡,正好遇到永王李璘起兵叛乱,沿江东下,刘晏在余杭死守。永王兵败后,欲转而攻略州县,听说刘晏早有防备,遂从其他道路逃走。刘晏积极组织力量抗击叛乱,保护了江浙一带人民免遭战火的荼毒,进一步得到唐肃宗的信任,一再受到重用。不久,肃宗诏拜他为彭原太守,转任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进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不久又兼京兆尹。
此时,大唐的平叛战争正在走向好转,但财政上却濒临崩溃,国家财政支出与日俱增。军队增加到七十余万,官僚队伍膨胀到一万余人,而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繁华都市变成废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刘晏采取应急措施,鼓励农民恢复生产,重铸钱币,稳定币值,抑制物价上涨,十分称职地完成了任务。但因为刘晏秉性清廉正直,不会逢迎拍马,最后却遭司农卿敬羽诬劾他泄漏宫中之事,宰相萧华又妒忌他的才干,遂贬为通州刺史。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月,唐代宗即位后,刘晏再次成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翌年正月,擢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然兼任诸使职。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因为与宦官程元振交通的罪名,仅做了一年宰相的刘晏被贬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此时,朝廷内正是权臣元载专权,当唐代宗要他解决漕运和粮食问题时,他感到问题棘手。于是,元载想到一个两全之策,既不妨碍自己擅权朝中,又能运粮京师显示自己辅政有为。元载想到的唯一可靠人选便是刘晏。刘晏有才能,办事严谨,事必躬亲;不贪私利,有报国忧民之心;更重要的是,刘晏有人望,委任他陷身于具体事务之中,可减少一个争权的对手。于是,元载大力举荐刘晏。因此,刘晏在罢相两月之后,又时来运转,于三月复出任御史大夫,专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全面负责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
二、志气常存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先祖范履冰曾在唐朝武则天垂拱年间(公元685年—公元688年)任宰相。祖先本来居住在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后来迁移至江南苏州吴县定居。
范仲淹家境坎坷,二岁丧父,母亲因贫困所迫而改嫁到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朱家,他随继父姓朱,名说。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就富于志气节操,当他渐渐长大,知道自己的家世后,感慨万端,含悲洒泪,辞别母亲,只身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投靠在戚同文门下求学。范仲淹发愤攻读,昼夜不息。数九寒冬,为了驱除疲倦,以冰水浇脸;食物不济,为了坚持学业,靠喝粥度日。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范仲淹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授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到身边,尽心奉养。接着,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开始恢复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时任泰州西溪(今江苏东台)盐仓监税官的范仲淹,见泰州沿海一带海堰久废失修,每年海潮侵蚀农田,百姓流离失所,便前往求见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提出修复海堰的主张,得到张纶的大力支持。张纶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令,总管修堰工程。范仲淹调集泰州(今江苏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等地民众四万余人,历时二年,修筑捍海堤堰一百八十里,从而消除了海潮的危害,使大批流亡在外的百姓得以重... -->>
一、从神童到经济奇才
刘晏(公元718年—公元780年),曹州南华人,字士安,自幼就有神童之誉。刘晏出生时正值大唐开元全盛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年仅8岁的刘晏自作《东封书》,令唐玄宗惊叹不已,令宰相张说试其才能。张说测试后大为称奇,对玄宗说:“国瑞也。”龙颜大悦的唐玄宗当即授任刘晏秘书省正字,刘晏神童之誉名震一时。
此后,刘晏被玄宗带到长安城里,在长安城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一去就是16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三月,刘晏出任山西夏县县令,后来因为政绩卓著,又调为温县(今属河南)令。在地方上,刘晏组织农民筑堤修坝,蓄水防灾,沟通渠网,同时运用粜籴的方式维护农民的利益。这是刘晏理财思想的初步实践,聚敛财富而不劳民伤民,用自己的才能和理财方法使国家富裕。当刘晏要离开温县升任侍御史时,百姓用刻石立颂德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为民造福的能吏的感激之情。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突然从盛世的顶峰跌落下来,刘晏也逃难到襄阳。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欲任他为官,但刘晏看出李璘有不轨之心,坚决推辞。当时肃宗在灵武组建朝廷,刘晏升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当刘晏赴任走到吴郡,正好遇到永王李璘起兵叛乱,沿江东下,刘晏在余杭死守。永王兵败后,欲转而攻略州县,听说刘晏早有防备,遂从其他道路逃走。刘晏积极组织力量抗击叛乱,保护了江浙一带人民免遭战火的荼毒,进一步得到唐肃宗的信任,一再受到重用。不久,肃宗诏拜他为彭原太守,转任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进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不久又兼京兆尹。
此时,大唐的平叛战争正在走向好转,但财政上却濒临崩溃,国家财政支出与日俱增。军队增加到七十余万,官僚队伍膨胀到一万余人,而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繁华都市变成废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刘晏采取应急措施,鼓励农民恢复生产,重铸钱币,稳定币值,抑制物价上涨,十分称职地完成了任务。但因为刘晏秉性清廉正直,不会逢迎拍马,最后却遭司农卿敬羽诬劾他泄漏宫中之事,宰相萧华又妒忌他的才干,遂贬为通州刺史。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月,唐代宗即位后,刘晏再次成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翌年正月,擢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然兼任诸使职。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因为与宦官程元振交通的罪名,仅做了一年宰相的刘晏被贬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此时,朝廷内正是权臣元载专权,当唐代宗要他解决漕运和粮食问题时,他感到问题棘手。于是,元载想到一个两全之策,既不妨碍自己擅权朝中,又能运粮京师显示自己辅政有为。元载想到的唯一可靠人选便是刘晏。刘晏有才能,办事严谨,事必躬亲;不贪私利,有报国忧民之心;更重要的是,刘晏有人望,委任他陷身于具体事务之中,可减少一个争权的对手。于是,元载大力举荐刘晏。因此,刘晏在罢相两月之后,又时来运转,于三月复出任御史大夫,专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全面负责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
二、志气常存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先祖范履冰曾在唐朝武则天垂拱年间(公元685年—公元688年)任宰相。祖先本来居住在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后来迁移至江南苏州吴县定居。
范仲淹家境坎坷,二岁丧父,母亲因贫困所迫而改嫁到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朱家,他随继父姓朱,名说。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就富于志气节操,当他渐渐长大,知道自己的家世后,感慨万端,含悲洒泪,辞别母亲,只身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投靠在戚同文门下求学。范仲淹发愤攻读,昼夜不息。数九寒冬,为了驱除疲倦,以冰水浇脸;食物不济,为了坚持学业,靠喝粥度日。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范仲淹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授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到身边,尽心奉养。接着,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开始恢复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时任泰州西溪(今江苏东台)盐仓监税官的范仲淹,见泰州沿海一带海堰久废失修,每年海潮侵蚀农田,百姓流离失所,便前往求见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提出修复海堰的主张,得到张纶的大力支持。张纶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令,总管修堰工程。范仲淹调集泰州(今江苏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等地民众四万余人,历时二年,修筑捍海堤堰一百八十里,从而消除了海潮的危害,使大批流亡在外的百姓得以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