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姓得以重返家园。人们感念范仲淹的恩德,为他建立祠堂,并将那道捍海堰称为“范公堤”。之后,范仲淹因母丧去职。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枢密副使晏殊被罢免出任应天知府。晏殊到任后创办府学,获悉范仲淹学识渊博,召请他到府学任教。范仲淹任教期间,关注朝政,上书建议:慎择郡守,优选县令,斥责懒惰,裁减冗员,严格选举,培养将帅,全篇洋洋万言。
范仲淹服母丧期满后,经晏殊举荐,调往京城任秘阁校理。范仲淹精通六经,众多学者都来请教。范仲淹手捧经书,细心讲解,不知疲倦。范仲淹还倾尽俸禄供给前来求学的四方游士,以至自己的孩子们缺衣少食,出门时不得不轮流更换一件较好的衣衫。而范仲淹却泰然处之。每当和同僚们论及天下大事,范仲淹都慷慨激昂,奋不顾身。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当时的士大夫们开始形成注重修养和崇尚节操的风气。
三、天资聪颖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寡母郑氏,守节自誓,独自承当起抚育教诲幼子的重担。家中无钱购买笔墨纸砚,郑氏就以荻杆为笔,在地上教子认字写字,使儿子接受了幼时的启蒙教育。
欧阳修天资聪颖,敏悟过人。读书时,全神贯注,废寝忘食。读遍家中存书后,就向四乡邻里的读书人家借书抄录读诵,往往抄录一遍,即能背诵。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20岁时的欧阳修就已经很有文名。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考中进士,试南宫第一名,名列甲科,授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开始和同辈文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交游,倡导由唐代韩愈、柳宗元开启的古文运动,作散文以议论当朝时政,又以诗歌相互唱和,因而文章名冠天下,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北宋古文运动的首创者。此后数十年间,欧阳修大力奖掖文坛人才如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以及王安石、曾巩等人,最终形成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体系。
四、少年聪慧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在童年时代,就以好学机灵闻名于世。7岁时,凛然如同成年人,听人讲《左氏春秋》,聚精会神,回家讲给家人听,就能讲出这部书的要旨。从此,司马光刻苦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嬉笑玩耍。有个顽皮的男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缸中,在场的孩子们惊慌失措,一哄而散,眼看男孩要溺水而死。只见司马光搬起一块石头用力砸破水缸,水流淌一地,男孩得救了。此后,少年司马光砸缸救孩童的故事流传开了,还有人把这件事绘成图画,在京城和洛阳一带传扬。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才华横溢的青年司马光高中进士甲科。依惯例,要为进士及第者披红戴花,举行闻喜盛宴。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靡,惟独他在宴会上不肯戴花。同科进士劝告说:“君主的恩赐不可违抗啊。”他才插上了一枝花。
朝廷授任司马光为奉礼郎。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住在杭州,他为了便于侍奉父母,请求出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判官,朝廷批准。不久,父母先后去世,司马光数年守丧,心情悲哀,形容枯槁。服丧期满后,司马光历任武成军判官,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后经枢密副使庞籍举荐,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五、过目不忘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王安石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富于文学天赋。深厚的学识功底,使青年时代的王安石就享有文名。王安石作文动笔如飞,初看似乎漫不经心,文章写成后,读者皆叹服精彩奇妙。好友曾巩带着王安石的文章去拜访当世文豪欧阳修,深受赞誉。在欧阳修的大力奖掖下,王安石、曾巩后来都成为古文“唐宋八大家”成员,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风采照人。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科第四名,授任淮南判官。按照朝廷制度,王安石任职期满后,可以进京献文求试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中的职位。这些部门的官员是朝廷选取宰辅大臣的重要来源,一般士大夫求之不得,惟独王安石不去追求,安于担任地方官吏。(未完待续)
姓得以重返家园。人们感念范仲淹的恩德,为他建立祠堂,并将那道捍海堰称为“范公堤”。之后,范仲淹因母丧去职。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枢密副使晏殊被罢免出任应天知府。晏殊到任后创办府学,获悉范仲淹学识渊博,召请他到府学任教。范仲淹任教期间,关注朝政,上书建议:慎择郡守,优选县令,斥责懒惰,裁减冗员,严格选举,培养将帅,全篇洋洋万言。
范仲淹服母丧期满后,经晏殊举荐,调往京城任秘阁校理。范仲淹精通六经,众多学者都来请教。范仲淹手捧经书,细心讲解,不知疲倦。范仲淹还倾尽俸禄供给前来求学的四方游士,以至自己的孩子们缺衣少食,出门时不得不轮流更换一件较好的衣衫。而范仲淹却泰然处之。每当和同僚们论及天下大事,范仲淹都慷慨激昂,奋不顾身。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当时的士大夫们开始形成注重修养和崇尚节操的风气。
三、天资聪颖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寡母郑氏,守节自誓,独自承当起抚育教诲幼子的重担。家中无钱购买笔墨纸砚,郑氏就以荻杆为笔,在地上教子认字写字,使儿子接受了幼时的启蒙教育。
欧阳修天资聪颖,敏悟过人。读书时,全神贯注,废寝忘食。读遍家中存书后,就向四乡邻里的读书人家借书抄录读诵,往往抄录一遍,即能背诵。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20岁时的欧阳修就已经很有文名。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考中进士,试南宫第一名,名列甲科,授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开始和同辈文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交游,倡导由唐代韩愈、柳宗元开启的古文运动,作散文以议论当朝时政,又以诗歌相互唱和,因而文章名冠天下,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北宋古文运动的首创者。此后数十年间,欧阳修大力奖掖文坛人才如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以及王安石、曾巩等人,最终形成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体系。
四、少年聪慧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在童年时代,就以好学机灵闻名于世。7岁时,凛然如同成年人,听人讲《左氏春秋》,聚精会神,回家讲给家人听,就能讲出这部书的要旨。从此,司马光刻苦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嬉笑玩耍。有个顽皮的男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缸中,在场的孩子们惊慌失措,一哄而散,眼看男孩要溺水而死。只见司马光搬起一块石头用力砸破水缸,水流淌一地,男孩得救了。此后,少年司马光砸缸救孩童的故事流传开了,还有人把这件事绘成图画,在京城和洛阳一带传扬。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才华横溢的青年司马光高中进士甲科。依惯例,要为进士及第者披红戴花,举行闻喜盛宴。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靡,惟独他在宴会上不肯戴花。同科进士劝告说:“君主的恩赐不可违抗啊。”他才插上了一枝花。
朝廷授任司马光为奉礼郎。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住在杭州,他为了便于侍奉父母,请求出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判官,朝廷批准。不久,父母先后去世,司马光数年守丧,心情悲哀,形容枯槁。服丧期满后,司马光历任武成军判官,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后经枢密副使庞籍举荐,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五、过目不忘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王安石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富于文学天赋。深厚的学识功底,使青年时代的王安石就享有文名。王安石作文动笔如飞,初看似乎漫不经心,文章写成后,读者皆叹服精彩奇妙。好友曾巩带着王安石的文章去拜访当世文豪欧阳修,深受赞誉。在欧阳修的大力奖掖下,王安石、曾巩后来都成为古文“唐宋八大家”成员,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风采照人。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科第四名,授任淮南判官。按照朝廷制度,王安石任职期满后,可以进京献文求试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中的职位。这些部门的官员是朝廷选取宰辅大臣的重要来源,一般士大夫求之不得,惟独王安石不去追求,安于担任地方官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