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陶侃立身做好官
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五月,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刺史,荆州一带的百姓们高兴得奔走相告,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陶侃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有“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美誉。
陶侃的确不同于一般醉生梦死的官僚。陶侃出生贫苦,凭着才干和军功,由一个小官吏一步步升为地方长官。在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平定王机等人的叛乱,因此被封为柴桑侯。平叛之后,日常无事,陶侃每天清晨要把书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室外去,到了晚上,又把这一百块砖搬回书斋。别人看了很奇怪,问陶侃干么这么搬来搬去,白费力气。陶侃回答说:“我立志收复中原,就要准备艰苦奋斗,如果成天生活很安逸,身体也得不到锻炼,以后怎么能担起这个重任呢?”所以,陶侃用穷乏自身的方法来砥砺意志。
陶侃从广州调到荆州后,办事更加勤奋。陶侃常常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才对!如果只知道安逸享乐,醉酒嬉戏,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无闻于后代。这不是自己抛弃自己吗?”
陶侃对有些官吏崇尚清谈、不务正业的恶习,深恶痛绝。倘若谁因饮酒赌博,误了公事,陶侃便命人把他们的酒具、赌具全扔到江里去,甚至抽他们一顿鞭子。
陶侃不仅珍惜时间,而且珍惜物品。有一次,陶侃外出,在田间遇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禾。陶侃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你拿它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笑嘻嘻地回答说:“没什么用。我是走路经过时,顺手把它拔下来的。”
陶侃一听这话,立即发火了:“好啊。你自己不种田,还要闹着玩,糟蹋人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马上命人把他抓起来,狠狠地抽了一顿鞭子。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注意爱护庄稼。于是收成好了起来,荆州地区逐渐人人都能有吃有穿了。
陶侃还重视废物利用,不浪费任何东西。当时因为造船,剩下了许多锯末和竹头。干活的人认为这些东西没用,准备把它们打扫干净。陶侃说:“扫掉了多可惜啊!赶快把它们收拾好,存起来。以后还能用。”收拾的人觉得奇怪,不知道这些木屑、竹头还能派什么用场。
有一次,陶侃会集亲友,可是雪后初晴,道路泥泞,在上面走,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陶侃让人把以前存放起来的锯末拿出来,洒在地上,很快吸干了水份,使路好走起来。
后来,桓温带兵去讨伐西蜀,又要造船,但是钉子不够。陶侃便让人把竹头拿出来,做成竹钉,用到造船上去了。
由于陶侃处处爱惜时间、人力、物力,他所管辖的地区,节约勤俭蔚然成风。这对于陶侃为国家建树功业都有积极的作用。
做官与做人,本有先后之分。若不会做人,又怎么做得好官?即使勉强做官,也必将遗害百姓,辱及切身及父母。所以,做官应先立身做人,只有做得好人,方可做得好官。
二、张廷玉代子谦让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数百名举子参加殿试之后,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结束了。士子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此时,谁不望金榜题名,谁不望名列前茅呢?然而,就在张榜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历次考试中罕见的事,它不是人们担心的权贵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而是一位身居高官的人代子谦让,把其子本来列在一甲的名次降到了二甲。随着考试结果的公布,以及雍正帝为此事所拟谕旨的颁发,大学士张廷玉代子谦让之事很快在世间广为流传。
张廷玉(公元1672年—公元1755年),宇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张廷玉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立即被那端正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精神为之一振。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自从科举制度兴起之后,金榜题名便成了读书应试者的奋斗目标。按照常理,得到儿子考中一甲的喜讯,作为父亲没有不为之高兴的。然而,张廷玉却不然,张廷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还年轻,一举成名并非好事,应该让儿子继续努力奋进。于是,他没有将喜讯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种安排。
张廷玉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张廷玉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 -->>
一、陶侃立身做好官
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五月,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刺史,荆州一带的百姓们高兴得奔走相告,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陶侃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有“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美誉。
陶侃的确不同于一般醉生梦死的官僚。陶侃出生贫苦,凭着才干和军功,由一个小官吏一步步升为地方长官。在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平定王机等人的叛乱,因此被封为柴桑侯。平叛之后,日常无事,陶侃每天清晨要把书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室外去,到了晚上,又把这一百块砖搬回书斋。别人看了很奇怪,问陶侃干么这么搬来搬去,白费力气。陶侃回答说:“我立志收复中原,就要准备艰苦奋斗,如果成天生活很安逸,身体也得不到锻炼,以后怎么能担起这个重任呢?”所以,陶侃用穷乏自身的方法来砥砺意志。
陶侃从广州调到荆州后,办事更加勤奋。陶侃常常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才对!如果只知道安逸享乐,醉酒嬉戏,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无闻于后代。这不是自己抛弃自己吗?”
陶侃对有些官吏崇尚清谈、不务正业的恶习,深恶痛绝。倘若谁因饮酒赌博,误了公事,陶侃便命人把他们的酒具、赌具全扔到江里去,甚至抽他们一顿鞭子。
陶侃不仅珍惜时间,而且珍惜物品。有一次,陶侃外出,在田间遇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禾。陶侃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你拿它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笑嘻嘻地回答说:“没什么用。我是走路经过时,顺手把它拔下来的。”
陶侃一听这话,立即发火了:“好啊。你自己不种田,还要闹着玩,糟蹋人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马上命人把他抓起来,狠狠地抽了一顿鞭子。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注意爱护庄稼。于是收成好了起来,荆州地区逐渐人人都能有吃有穿了。
陶侃还重视废物利用,不浪费任何东西。当时因为造船,剩下了许多锯末和竹头。干活的人认为这些东西没用,准备把它们打扫干净。陶侃说:“扫掉了多可惜啊!赶快把它们收拾好,存起来。以后还能用。”收拾的人觉得奇怪,不知道这些木屑、竹头还能派什么用场。
有一次,陶侃会集亲友,可是雪后初晴,道路泥泞,在上面走,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陶侃让人把以前存放起来的锯末拿出来,洒在地上,很快吸干了水份,使路好走起来。
后来,桓温带兵去讨伐西蜀,又要造船,但是钉子不够。陶侃便让人把竹头拿出来,做成竹钉,用到造船上去了。
由于陶侃处处爱惜时间、人力、物力,他所管辖的地区,节约勤俭蔚然成风。这对于陶侃为国家建树功业都有积极的作用。
做官与做人,本有先后之分。若不会做人,又怎么做得好官?即使勉强做官,也必将遗害百姓,辱及切身及父母。所以,做官应先立身做人,只有做得好人,方可做得好官。
二、张廷玉代子谦让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数百名举子参加殿试之后,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结束了。士子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此时,谁不望金榜题名,谁不望名列前茅呢?然而,就在张榜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历次考试中罕见的事,它不是人们担心的权贵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而是一位身居高官的人代子谦让,把其子本来列在一甲的名次降到了二甲。随着考试结果的公布,以及雍正帝为此事所拟谕旨的颁发,大学士张廷玉代子谦让之事很快在世间广为流传。
张廷玉(公元1672年—公元1755年),宇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张廷玉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立即被那端正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精神为之一振。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自从科举制度兴起之后,金榜题名便成了读书应试者的奋斗目标。按照常理,得到儿子考中一甲的喜讯,作为父亲没有不为之高兴的。然而,张廷玉却不然,张廷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还年轻,一举成名并非好事,应该让儿子继续努力奋进。于是,他没有将喜讯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种安排。
张廷玉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张廷玉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