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杀卫
魏晋士人对美的追求
魏晋人除了重情还爱美,爱美跟重情一样,也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套用王戎那句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圣人忘美,最下不及美,美(美感)之所钟,正在我辈。”
魏晋人爱美的例子很多,当时有本书叫《世说新语》,刘宋时代临川王刘义庆(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写的,三十六篇,其中有一篇叫《容止》,《容止》一共有三十九则故事,几乎每一则都跟美有关,主要讲形貌之美与风姿之美,且挑几则来看看。
《容止》第一则讲曹操的故事。有一次曹操(那个时候他已经被封为魏王)会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威武(原文是“自以形陋”)。别以为曹操是个大英雄,一定长得多么雄壮,其实曹操是矮个子,在今天的青年看起来,根本就是“三级残废”。他觉得这很容易引起匈奴使者的轻视,因为匈奴使者一个个都人高马大,所以就让自己手下的一个大臣叫崔琰(字季珪)的来假扮自己。这崔琰长得身材挺拔,个子又高,还有一口四尺长的漂亮胡子,样子又威严又儒雅,的确比曹操帅多了。曹操让崔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扮魏王,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坐榻边,扮作魏王的随从。拜见完毕以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说:“魏王看起来非常威严儒雅,但是站在他身边拿着刀(原文是“捉刀”,“捉”在古汉语中就是拿或者抓住的意思)的那个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曹操听了以后大为惊讶,觉得这个匈奴使者太厉害,便派人追上,把他给杀了。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成语叫“捉刀人”,用来指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策划者,代替别人写文章也可以叫作“捉刀”。“捉刀”和“捉刀人”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曹操这个故事很能反映当时士族阶级爱美的风气。如果大家对美没有什么感觉,那曹操有什么必要让崔琰来代替自己呢?那个匈奴使者也很高明,居然能够透过外表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就是对人物的鉴别,这个风气汉末以来就相当流行了。总之那个时代的人很重视一个人的外貌风姿,而且还要透过人物的外貌风姿,洞鉴他内在的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仅看外在美,还看内在美,透过外在看内在。
因为魏晋人爱美重视美,所以许多人因美而出名。美的女人不说,古今都一样,魏晋的特别在于许多男子也因美而出名。竹林七贤中嵇康就是有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高大的身材再加上一副傲视群雄的样子,自然是气概非凡。正如之前讲的,山涛形容他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站着就像一棵挺拔的孤松,喝醉了,摇摇晃晃,像一座玉山将要倒下来的样子,这是一种什么气势!嵇康的儿子嵇绍没有父亲那么帅,还被时人形容为“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那么嵇康帅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想见了。我们今天还说“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西晋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叫潘岳,字安仁,后世小说形容美男子,往往说“貌比潘安”,其实历史上没有潘安这个人,潘安指的其实是潘岳,正确的说法是潘安仁。杜甫有一首名为《花底》的诗,中间一联说:“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为了对仗和平仄,他只好把潘安仁缩写成潘安(如果用“潘岳”,则平仄不对;用“潘安仁”又多了一个字;用“安仁”有名无姓,跟后面的“卫玠”对得不工)。古代人写诗的时候偶尔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把司马迁说成马迁之类。潘岳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手里拿着弹弓,在洛阳街上散步,居然被一群女人围起来,不放他走。如果他坐马车出游,沿路的女人都会向他丢水果,往往把马车都装满了。潘岳是个著名的文学家,诗赋都写得很好,那时还有一个文学家叫左太冲(太冲即左思的字),才华不比潘岳低,可惜长得太丑了,又没有自知之明,看到潘岳很受女人欢迎,也学着他的样子大模大样地在街上走,希望得到女人们的青睐,结果被女人们吐了一身口水,搞得狼狈不堪。
两晋之交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就是杜甫诗中的卫玠。卫玠和潘岳都是美男子,所以杜甫拿他们来对仗。卫家也是一个大士族,出了很多人才,还特别出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这个卫家的。卫玠很早就有了美男子的名声。他家住南昌,后来有事到南京来,消息传开了,跑来看他的人多得像一堵又一堵的围墙,那情形大概像我们今天的追星族追星一样。卫玠不像嵇康那样喜欢打铁,缺乏锻炼,又不爱运动,身体不强壮,每次上街都被人堵得动弹不得... -->>
看杀卫
魏晋士人对美的追求
魏晋人除了重情还爱美,爱美跟重情一样,也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套用王戎那句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圣人忘美,最下不及美,美(美感)之所钟,正在我辈。”
魏晋人爱美的例子很多,当时有本书叫《世说新语》,刘宋时代临川王刘义庆(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写的,三十六篇,其中有一篇叫《容止》,《容止》一共有三十九则故事,几乎每一则都跟美有关,主要讲形貌之美与风姿之美,且挑几则来看看。
《容止》第一则讲曹操的故事。有一次曹操(那个时候他已经被封为魏王)会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威武(原文是“自以形陋”)。别以为曹操是个大英雄,一定长得多么雄壮,其实曹操是矮个子,在今天的青年看起来,根本就是“三级残废”。他觉得这很容易引起匈奴使者的轻视,因为匈奴使者一个个都人高马大,所以就让自己手下的一个大臣叫崔琰(字季珪)的来假扮自己。这崔琰长得身材挺拔,个子又高,还有一口四尺长的漂亮胡子,样子又威严又儒雅,的确比曹操帅多了。曹操让崔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扮魏王,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坐榻边,扮作魏王的随从。拜见完毕以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说:“魏王看起来非常威严儒雅,但是站在他身边拿着刀(原文是“捉刀”,“捉”在古汉语中就是拿或者抓住的意思)的那个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曹操听了以后大为惊讶,觉得这个匈奴使者太厉害,便派人追上,把他给杀了。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成语叫“捉刀人”,用来指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策划者,代替别人写文章也可以叫作“捉刀”。“捉刀”和“捉刀人”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曹操这个故事很能反映当时士族阶级爱美的风气。如果大家对美没有什么感觉,那曹操有什么必要让崔琰来代替自己呢?那个匈奴使者也很高明,居然能够透过外表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就是对人物的鉴别,这个风气汉末以来就相当流行了。总之那个时代的人很重视一个人的外貌风姿,而且还要透过人物的外貌风姿,洞鉴他内在的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仅看外在美,还看内在美,透过外在看内在。
因为魏晋人爱美重视美,所以许多人因美而出名。美的女人不说,古今都一样,魏晋的特别在于许多男子也因美而出名。竹林七贤中嵇康就是有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高大的身材再加上一副傲视群雄的样子,自然是气概非凡。正如之前讲的,山涛形容他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站着就像一棵挺拔的孤松,喝醉了,摇摇晃晃,像一座玉山将要倒下来的样子,这是一种什么气势!嵇康的儿子嵇绍没有父亲那么帅,还被时人形容为“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那么嵇康帅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想见了。我们今天还说“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西晋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叫潘岳,字安仁,后世小说形容美男子,往往说“貌比潘安”,其实历史上没有潘安这个人,潘安指的其实是潘岳,正确的说法是潘安仁。杜甫有一首名为《花底》的诗,中间一联说:“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为了对仗和平仄,他只好把潘安仁缩写成潘安(如果用“潘岳”,则平仄不对;用“潘安仁”又多了一个字;用“安仁”有名无姓,跟后面的“卫玠”对得不工)。古代人写诗的时候偶尔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把司马迁说成马迁之类。潘岳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手里拿着弹弓,在洛阳街上散步,居然被一群女人围起来,不放他走。如果他坐马车出游,沿路的女人都会向他丢水果,往往把马车都装满了。潘岳是个著名的文学家,诗赋都写得很好,那时还有一个文学家叫左太冲(太冲即左思的字),才华不比潘岳低,可惜长得太丑了,又没有自知之明,看到潘岳很受女人欢迎,也学着他的样子大模大样地在街上走,希望得到女人们的青睐,结果被女人们吐了一身口水,搞得狼狈不堪。
两晋之交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就是杜甫诗中的卫玠。卫玠和潘岳都是美男子,所以杜甫拿他们来对仗。卫家也是一个大士族,出了很多人才,还特别出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这个卫家的。卫玠很早就有了美男子的名声。他家住南昌,后来有事到南京来,消息传开了,跑来看他的人多得像一堵又一堵的围墙,那情形大概像我们今天的追星族追星一样。卫玠不像嵇康那样喜欢打铁,缺乏锻炼,又不爱运动,身体不强壮,每次上街都被人堵得动弹不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